颐和园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多宝殿(现在的德晖殿)西侧建造铜殿宝云阁一座,用铜207吨,使用拨蜡法铸造,为了保证质量和日后追究责任,铜殿内奉旨镌刻了16位官员和40为工匠的名字。铜殿由于材质为黄铜,所以也躲过了1860年的火劫。
关于铜殿曾写过博文,可参看链接:
1、颐和园铜亭的前世今生_颐和吴老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2ewz6.html
2、颐和园铜亭内文字简析_颐和吴老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2ex5q.html
今儿个儿说说铜殿门口两侧的楹联,楹联为铜铸,边饰两侧各位四条升龙,上边饰为坐龙一条,九龙周边布满如意云纹,就连楹联上部匾钩两头都是龙头装饰,其铸造精细度超过铜殿本身。楹联内容是歌颂佛法的,为:慧日杨辉千界晓
,慈云垂润万方春,首款印章是:德日新,底款印章是:乾隆宸翰
意静妙堪会。
铜质楹联分量不轻(具体多重不详,估计每块都有数百斤),所以其悬挂就是一个问题了,从外面看,每块匾联上面有一个铜质如意钉悬挂,下面有两个如意钉承托,但是细看如意钉粗细是难以承托住匾联重量的,好在前些时候这幅楹联摘走去园博园展出了,楹联的悬挂秘密才得以发现,原来在上匾钉的下面有一方形的凸块儿,匾联的重量主要是由这个凸起物承托着,如意钉主要起的是装饰作用。
园博会结束后,楹联归位了,但是安装时的做法不敢让人恭维,上下如意钉处都是用铁丝捆绑,煞是扎眼。其实咱们不缺制造如意钉的技术,当年连缺少的他的窗扇都自己做了,如意钉这个小物件颐和园也都做过,怎么说现在的工艺和技术水平要比乾隆时期强吧,总不至于非要把最原始的方法用到全国都为数不多的铜殿上来吧,但愿是临时之策,后来补上。
拆除前

拆除后

归位后,能看出不同吗?

这是楹联上匾钩(缺失一个龙头)和如意钉

柱上突起物才是主要承托匾联重量的


楹联首款:德日新

乾隆宸翰

意静妙堪会

归位后下面的捆绑铁丝

归位前

归位后

归位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