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东宫门的前面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楼的牌楼,牌楼坐西朝东,牌楼的枋心东侧额题“涵虚”,西侧“罨秀”,游人们前往颐和园时首先看到的是牌楼的“涵虚”二字,当你游览回来印入眼帘的就是“罨秀”了。
但是您可能有所不知,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期在此处的牌楼样式不是现在这样,而是四柱三门三楼的,等级远不如现在的等级标准高,最主要的是牌楼的枋心额题文字是和现在相反的。即原来的“罨秀”二字是朝向东侧的,“涵虚”二字是朝向西侧的。
曾几何时光绪朝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将此牌楼重建成现在的样子,虽然牌楼的等级大大提高(同样的牌楼楼数多就比少的等级要高),但是其欣赏效果却远比不上乾隆爷的造园意境了。
首先牌楼由三楼改为七楼原有的两个字的枋心额题就明显不能适应,因为但凡四柱七楼的牌楼额题大多为四个字,如排云门前的牌楼就是“星拱瑶枢”和“云辉玉宇”,如雍和宫牌楼、景山牌楼等均为四字,而北海桥头两牌楼为两字,但是其为等级低一些的四柱三楼牌楼。虽然颐和园北宫门内的“慈福”牌楼也是四柱七楼,但是其枋心石却远远大于“涵虚”牌楼。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枋心额题调换了方向。我揣摩着乾隆当年将牌楼额题“罨秀”朝向入园方向、“涵虚”朝向出园方向不是没有道理的。“罨秀”的“罨”字是捕鸟的网,也同“掩”,“秀”当指秀美景色,“罨秀”寓意就是捕捉掩映着的美丽景致,当然朝向入园方向也就可以理解了,您进得御苑中是去揽胜去的。当我们在御苑中尽情游赏、捕捉秀美景色后,当您还回味在秀美湖山并漫步出东宫门时,突见迎面牌楼上的“涵虚”二字时才能真正理解颐和园须弥飘渺水映天空的微妙景致。
然而不知何故,光绪朝拆建此牌楼后将牌楼的枋心额题变换了位置,尽管牌楼的等级提高了,但其带给人的意境黯然失色,有悖乾隆初衷,乾隆爷地下有知也会耻笑自己这位重孙媳妇的。当然额题方向改变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总之有违历史了。
第三,东宫门牌楼额题没有款识,不知何人所题,这也一直为后人猜疑。慈禧在拆建东宫门牌楼时宁可将枋心石四周加宽边饰也不另刻一石替代之,也说明此题写“罨秀、涵虚”的枋心石必有来头,怀疑是乾隆御笔所以不敢轻易换之。
东大门外“涵虚”牌楼,慈禧改建后延续至今

清漪园时期的牌楼,“罨秀”额题朝向东侧的

现在“罨秀”朝向西侧了

原图,可见佛香阁已被焚毁消失

乾隆时期绘制的《庆典图》中牌楼“涵虚”也是朝西侧的,样式也与老照片相符

由于枋心石窄小,只有加宽边饰了

北宫门内的“慈福”牌楼枋心石就很大,因其原来就是四柱七楼的牌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