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寺”位于北京房山区蒲洼乡的芦子水村,可以说是北京最西边的寺庙了。看官会问了,既然你称之为“大法寺”为何还要对其名称进行考证呢?
还是先看看房山区公布的“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吧,寺庙登记名称为“大法寺遗址”,年代是“不详”,地址及位置在“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编号“110111-068”。
笔者前往芦子水村寻古时于老乡攀谈,老乡称此寺庙为“大佛寺”,由于当地人有口音,乍一听发音确实像“大法寺”,当时就怀疑是听错了误登为了“大法寺”。待笔者寻找到(很难找的,都跑到鱼斗泉村了,打听很多人才最终找到)寺庙时对“大佛寺”的名称也产生了怀疑。
庙宇位于村北山谷里,规模不大,顺山而建坐北朝南,刚刚进行了大修,有山门,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两间,正殿内新塑贴金释迦佛一尊,两侧分别阿难迦叶。庙宇西侧外还有一小间的娘娘庙,里面供奉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和手持耳朵不知名的娘娘。如此规模的庙宇何以称之为“大佛寺”?好在庙里有石碑一统,就此石碑解开了小庙名称和年代之谜。
1、石碑为“重修白花寺碑记”碑,碑额题写“重修白花寺记”,告诉人们此庙名为“白花寺”。
2、石碑是否它处移来?虽然碑文漫漶,但可辨认“一百里□芦子水村,其地丰……”,可知石碑为村中之物;另其四至写到“东至东岭,西至西岭,南至寺口,北至高崖,四至分明”,从寺庙位置可知石碑为寺中之物。
3、石碑是何年所立?这是判断寺院年代的重要依据。可惜年款两字难以分辨,可见“□□十八年十月十七日立碑记”,只是隐约像是“嘉靖”二字,但是难以断定。
4、立碑年代再证。笔者在查看“重修白花寺碑记”的碑阴人名时,发现有“隗朝水晋氏”和“隗仲金、隗仲才”等字样人名,笔者又根据隗氏墓地中民国二年(1913年)所立的“隗家老坟重立碑碣记”石碑,其碑阳记载着“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寇如林逞动干戈起反,人而无敌,又起,山后芦子水黎民隗朝水统领兵卒前去征伐,将鞑寇征退,然后归而封官加职身荣,亦是祖积宗修阴隲之善事”的记载;另再查看“隗家老坟碑”碑阴“十八代隗氏族谱”中查找到“隗朝水晋氏”(晋氏是隗朝水之妻)乃是隗氏族谱中的第六代,“隗仲金、隗仲才”是第七代,居此进一步印证了石碑为明嘉靖十八年所立(1539年)。
好了,现在一切明了,寺庙名为“白花寺”,而不是什么“大法寺、大佛寺”,寺庙始建最晚也是在明嘉靖年,而非“年代不详”。
房山“文普”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截图

山谷中的小庙

山门前高台都没有台阶可上

大殿和配殿

大殿内新供奉的神像

大殿门口看山门

山门里面看大山

寺庙内明嘉靖十八年年的“重修白花寺碑记”碑

碑额

碑文写着“芦子水村”

年款中的“嘉靖”难以确认

“重修白花寺碑记”碑的碑阴,均是施者人名

其中有“隗朝水”名字 和其妻“
晋氏”

还有“隗仲才、隗仲金”名字
再看看民国二年"隗家老坟重立碑碣记”碑

里面记载着“嘉靖二十九年......”

“......芦子水黎民隗朝水”

碑阴可见“六代
隗朝水
晋氏”字样

这里有“七代
隗仲金、隗仲才”的名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