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
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张问陶结婚不久夫人去世孩子夭折,之后在与其张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时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殊、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
林儁字西厓,江苏人,祖籍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旧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六年(1761)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捕头。乾隆三十一年(1760)授四川内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三十五年(1770)夏,以丁忧离任,远近城乡前来吊者,日以千计,无不共深去后之思。
张船山和其岳父林儁虽然是翁婿关系,但之间也常有诗词往来。乾隆五十六年(1791)林儁随军西征廓尔喀(今尼泊尔)赴青海西宁途中,作有《捧多饯岁》诗云:殊方景物异中华,冰是清泉雪是花。远近童山无寸木,高低瀚海尽流沙。寒云衰草侵孤幕,落日悲风起暮笳。不道老年来绝域,更教何处问天涯?。张船山和诗云:遥从青海问皇华,万里横飞六出花。讨贼定烦新露布,开营亲僻古风沙。只愁兵气吞边月,可有春声入寒笳。自叹离心如落日,天西流影照无涯。
张船山和其岳父林儁翁婿二人同时在京的遗存我倒是各看到一处:
一是北京法源寺现有张问陶于嘉庆十年(1805年)游法源寺时绘制的西方接引佛一尊,接引佛头上肉髻,佛目微闭,左手撩起右手的衣袖,右手掌心向前微微伸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佛之庄严法相,下垂的袈裟止于赤足之上。画像右下方写“灵海张问陶谨绘”,再下有“船山”二字印章,左上方有“真”字印章,左下方有“如无文字”印章。
二是张问陶的岳父林儁去世后与其夫人姜氏合葬在了祖籍顺天府的大兴,即今北京大兴区的旧宫(有的说是南苑,错矣,南苑属于丰台区),具体位置在旧宫南街南二条一带,不过这里早已成为了服装加工村,墓地处四面都是房子,在很小的空地上有几座今人的小坟,林儁的墓冢已无存,仅有一墓碑躺倒在地。石碑螭首,碑额篆书文“恩留全蜀”,碑身十龙边饰,上书“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西厓林公
诰封夫人姜夫人之墓”(注:多数都将碑文的“诰授”和“诰封”写成了“诰命”,有图为证)。
更正:笔者一直对“恩留全蜀”的“全”字疑惑,为何“王”字里面只有一点?针对碑额题字进行仔细辨识,细观“金”字细节,其“王”字左侧的一点其实可以看到的,所以额题应为“恩留金蜀”,而不是“全蜀”。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恩留全蜀”是说林儁的恩泽遍布全四川,是刻意夸大林儁在四川的功绩(说一些溢美之词还可以),恩留全蜀未免过分;但是“恩留金蜀”则不同了,“恩留金蜀”是对四川地方的赞美,而不是对林儁个人。不管是为官清廉勤政的林儁还是其作为名扬四川的诗人女儿女婿也不会不谦逊的去说林儁“恩留全蜀”吧?!大家也可以看看最后的照片,是否是“金”字。
张问陶绘制的画像刻石

张问陶岳父林儁墓所在地

林儁和夫人的墓碑

碑额篆书:恩留全蜀。可看出林儁在蜀地的恩泽

十二龙边饰的碑身

碑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