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双泉寺村,原来荒废,近两年经过大修已经焕然一新,二期工程已奠基,等后佳时开工。
这里主要想说说双泉寺北侧崖壁上的明代石刻。其实介绍这处石刻的文章很多,笔者主要是对其石刻的诗句和个别文字进行辨识、探讨和增补,也是抛砖引玉,望知者一起探讨。
摩崖石刻分为三处,但是基本相聚在一起。
第一处,也是最显眼的当属“翠微山”三字,字体为隶书,字大如斗。在“翠微山”三字下面刻有一首诗和后注。
诗曰
转壑攀云路不迷,宦情尘虑暂相违。
老禅究竟真空望,特为磨崖写翠微。
此诗后注为“大明成化七年四月四(二?)日,奉直大夫、协正庶尹、礼部员外谢宇,为老禅师都纲正官绰领占写并诗。相从者顽子谢昊(?),并其徒扎失坚粲、星吉藏卜、绰吉领占、桑吉肖管、绰柰亦止藏卜也”的文字。
第二处,在上处石刻的左下方岩石上还有一首诗和后注,诗前先写明“再用前韵”其意就是韵脚与上一首诗相同。
诗曰
我亦常嫌世务迷,清泉白石久相违。
朝回拄笏频西望,黛色参天空翠微。
此诗后注为“菊坡道人谢宇题。刻石者东鲁张纯,磨石者士人杨清也。成化辛卯夏四月初吉”。再后为一梵文咒符(
),再后落有人名款“绰吉藏卜
远丹扎失”。
第三处,在“翠微山”刻石东侧两米左右有一“佛”字,也是字大如斗,但是清晰度很差,不注意很难看到的。
从诗和注释中可知谢宇带孩子来此为老禅师“官绰领占”刻石题诗的,老禅师的几位徒弟跟随。
从石刻中可以进一步得知:
1、老禅师和其徒弟均是番僧,就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僧人,应该是双泉寺(那时还不叫双泉寺)里的僧侣,因为寺内保存的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弘善妙智国师”的塔铭就是汉藏双文的,可知明代京都番僧众多。
2、第一处刻石里诗句的“老禅究竟真空望”的“望”字有几种说法,有认为是“里”字的、有认为是“想”字的等,但是笔者觉得应是“望”字。原因有三:一是刻石辨认,虽然辨识困难,但是字的下面不是“想”字的“心”字底;二是第二处诗刻说“再用前韵”,这句最关键,因为后诗韵脚字迹清晰可辨,分别是“迷、违、望、微”,间接证明上首诗句的韵脚了;三是从诗意分析也是“望”似乎更适合。不过也有可能是这个“裡”。
3、在第一处刻石的后注中有“协正庶尹”,但是一般都辨识为“协王庶尹”了,其实“协正庶尹”是明代从五品文官“奉直大夫”的勋位,而“协王庶尹”就难以理解了。
4、“为老禅师都纲正官绰领占写并诗”可知老禅师“官绰领占”是官僧,就是明代僧官制度国家任命的僧人,当时京都设“僧录司”,地方府设“僧纲司”,“僧纲司”内设都纲、副都纲各一人,老禅师应是僧纲司的正职都纲。《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景泰七年十一月有“锁南斑丹、官绰领占、锦墩坚参、班丹藏卜、交干藏卜、扎失三竹、公哥宁卜俱为都纲”的记载,可知1456年老禅师就已经是都纲了,而在谢宇来刻石时已是15年后的成化七年(1471年)了。
5、第二处石刻最后有梵文咒符和分僧落款,这一点还没有见到有记载,大家有机会去时可以进一步注意观察一下。
当然还有谢宇的儿子是否叫谢昊这仅从从刻石上我是分辨不出了。
第一处刻石:


第三处刻石:佛

第二处刻石

最后的人名款:绰吉藏卜
远丹扎失

人名款前的梵文咒符


心咒咒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