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桥鲜为人知的地方

标签:
万善桥双泉桥大天桥单孔石桥古桥 |
分类: 古建、建筑遗存 |
万善桥 刘诚印重修双泉桥时,改称万善桥。据《白云观志》记载,刘多升、刘素云、素云道人、刘诚印实为一人,他是“河北东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优,拜十九代方丈张耕云为师。”继任龙门派第二十代律师,又为霍山派第二代传人。清光绪年间刘诚印重修双泉寺时,同时双泉桥修葺一新。
从弘治六年(1493年)重修双泉桥以来,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有390年的历史。其间未见重修记载。双泉桥在光绪年间是否还存在呢?《重修万善桥记》中记载:“斯地也,登妙峰之必由之道,涉香山亦问其津。因久啮惊湍,故致频湮故址。”意思是说,双泉桥所在的位置,是通往妙峰山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往香山的重要桥梁。因经年累月被山洪冲刷,所以导致难以目睹双泉桥原貌了。估计双泉桥旧基犹存,已难以通行。人们深感出行不便,幸有“刘公诚印”出所积蓄,并到处募捐,“于是乎有愿出资者,有广为劝捐者,有工鸠材庇者,有驻工监修者,均能自备资斧,一举成功”。碑文接着写道:“藉非万善同归,何以共警善举……遂改名为万善桥云。”
万善桥为砖石结构,拱形、单孔。桥长18米许,宽3米许,高10米许,护栏外侧有石刻,上镌“万善桥”三字,极为醒目。
故老相传,从建双泉寺那天起,此地就有桥。此说颇具道理。从地形分析,万善桥与一条古老的进香道路相连,将青龙山的福惠寺与天台山的慈善寺连成一线。倘若无此桥,涧深水急,给行人带来极大不便。由此推断,万善桥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
1951年,著名古桥专家孔庆普先生来到双泉山,考察万善桥,孔先生惊叹:此桥虽小,但在北京的古桥中,此桥的结构形式是“独一无二”的。孔先生认为,这是北京最美的古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0uu8b.html
我主要想说的是古桥上鲜为人知的地方。
一是古桥两侧题额不是一个年代的。桥身西侧“万善桥”石额为光绪己卯年(1879年)的,而桥身东侧“万善桥”石额为光绪辛卯(1891年)的,年代相差一轮即12年。
二是万善桥历史上不仅被称之过双泉桥、万善桥,而且在万善桥之前曾经称之为“大天桥”,改为万善桥时为光绪己卯年(1879年)。当人们看到这座高高的单孔石桥时,才觉得“大天桥”这个名称还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三是二次重修(一次重修为光绪己卯年)万善桥时当然刘诚印是主要出资人,但是还有其师兄弟(是否师兄弟代考)张诚善、张诚五共同参与,游人来此走过这座精美的单孔“大天桥”时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人。
大修前的万善桥
落款:青龙山福慧寺主持刘诚印谷旦立
李新乐老师的拓片落款,隐约可见刘成印右侧的“张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