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铜亭建造至今已经快260年了,先人给我们留下这精美的铜亭的同时把当时的官员匠人的名字也与铜亭一起保留了下来。在铜亭里面刻有负责铜亭监造大臣官员的官职、姓名和具体施工工匠的工种和姓名等。这些文字分为两部分镌刻在了铜亭内南侧的东西坎墙上,根据左尊右卑的规矩,大臣、官员和监督按照职位高低镌刻在了左侧(东侧)尊位,匠人则刻在了在右侧(西侧)的卑位。通过对镌刻的文字解读可以进一步了解乾隆时期的官职名称、清漪园工程的管理、监理和铜亭铸造的大致工艺流程。
现将镌刻的文字列于下。
东坎墙上的文字:
奉旨开列督理万寿山铜殿工程大臣官员监职名
总 理
太子少保内大臣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海望
工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
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苏赫讷
乾清门行走、副都统:鄂实
正卿职衔:傅岩
正卿职衔:和尔经额
监 督
郎
中:通福寿
员外郎兼佐领:海福
骑
都 尉:佟起
主
事:舒善
总
领:育麟
副总领 职 衔:衡位
笔
帖 式:何尔金
栢
唐 阿:福重
栢 唐
阿:拴住
领
催:二达塞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刻
西坎墙上的文字:
铸
匠:郭文炳、李元麟、王永贵、苏佩鸣、张文成、方玉公
凿
匠:纪会、李国栋、高海绍、王定礼、王之忠、良玉、金瑶章、陈文彩、赵天禄、张永盛
拨腊匠:杨国柱、张成、韩忠、高永固
镟
匠:周光禄、王震坤、朱成禄、王良玉
锉
匠:张国良、牛汉臣、姜得玉、缪德臣、张圣如、张喜鸣、王天福、王进孝、张九龄、邓文英、李德、刘忠
木
匠:赵承业、胡明忠、王瑞、孙有功
从镌刻的文字首先可以看出,各位名字的开列镌刻是奉旨行事的,当然乾隆下旨绝不是为了给大臣、匠人们歌功颂德、流芳百世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追究。乾隆曾经就因为望蟾阁和须弥灵境工程质量问题处理过有关官员。这一点应该值得现代学习,否则因为质量问题而坍塌的桥梁、建筑等最终找不到责任人。
第二,开列的官衔由最高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海望一直到“领催”二达塞涉及官员16人,可谓参与官员种类之多,涉及之广。不过有的官职还是很少听到过,如:郎中(这个可不是大夫)、笔帖式、栢唐阿和领催等,难道现在的口语“碎催”来源于“领催”不成?
第三,铜亭的“拨蜡法”浇铸建造涉及到六个主要工序,根据各工序的工作量不同匠人多少也不一样,工匠共40人。其中拨蜡匠、木匠和镟匠均是四人,铸匠六人,凿匠十人,锉匠最多十二人,看来最终铜亭的精加工工作量最大,所以凿匠、锉匠用人最多。
第四,年款为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刻”,同时也告知铜亭的落成时间是乾隆乙亥年即1755年,乾隆乙亥年正好也是十七孔桥桥头铜牛的落成日期,所以推测铜牛也应该是这些匠人的杰作。
有一点疑问尚未解开,就是铜亭里面的铜供案为何在铜亭建好十年后的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才由京师铸炉处搬来安置,留给知者解疑释惑。
殿内南侧的东坎墙

上面官员的名字



西坎墙

上面工匠的名字



铜亭内

里面的铜供案,都说两吨重,那是不对的,几百斤倒是有的,否则当年20名“苦力”是不可能从京师抬来的

铜亭殿顶的内部结构


正脊上的铜塔和鸱吻

铜鸱吻

铜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