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甘博1920年前后所照,可以看出那时卧佛寺已经很惨破了。首先进入琉璃牌楼后看到的是月河,那时的月河南侧的栏板、望柱早已衰败消失,取代的是一堵矮墙。可以看出那时由于社会动荡,卧佛寺虽有僧人,但是香火难以为继,无力维修所致。
另一张老照片是月河北侧的钟楼,钟楼保存较好,但是和现在钟楼对比发现,钟楼底层的南侧新添了一个方形的窗户。查看民国维修记载,民国时期只有1929年和1933年卧佛寺进行过两次民间捐资的简单维修,但是维修的也仅仅是殿宇,那么只能认为是建国后大修时穿墙破洞所为了。
古建的维修是好事情,它保证了古建的世代延续,但是在维修中改变古建的原有面貌,那只能说是没有尊重历史,它不仅抹除了古建的历史信息,还强加给了今人一个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古代建筑。这是古建维修的一个大忌。也许我吹毛求疵了。
月河和单孔石桥,可见左侧砖砌的矮墙

现在取代为石栏杆

这张也可见到右侧的砖砌矮墙,而且矮墙和石栏杆之间也缺少了栏杆,为了方便行走和取水,在月河的拐角处还铺架了石板。这张照片可以看出钟楼只有二层南向有窗户,下层没有。
栏杆修好了,但是钟楼给开了“天窗”

再附一幅卧佛寺西北测“观音堂”的百年照片对比。老照片也是甘博1920年前后所照,如果没有这张老照片,谁能够知道现在的小亭子原来是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前出廊子的阁楼式建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