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心堂曾经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里的一座建筑,具体建筑形式、地点和消失年代没有记载,只言片句提到过瑩心堂位于惠山园(谐趣园前身)之北,嘉庆四年(1799年)“样式雷”家族粘修过瑩心堂。笔者曾经数次前往颐和园的谐趣园周边探查,倒是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论据还不充分,近日细读乾隆诗选,疑团逐渐解开。
颐和园谐趣园的瞩新楼(乾隆时期称之为就云楼)东侧有一石峡,石峡是后溪河水进入谐趣园的必经通道,石峡名“玉琴峡”,此名乃慈禧太后光绪朝重修谐趣园后所封并书写,其意为石峡水流声音如同琴声,古时将琴比作玉琴,再加上为了和北院霁青轩里的乾隆所封“清琴峡”所对应,因此得名。其刻石在瞩新楼北侧巨石之上。
1、玉琴峡原名是什么
此石峡原名叫什么呢?原来乾隆时期乾隆封过此石峡,名叫“秋堂峡”。这里就涉及到了“瑩心堂”的具体地址了。去过谐趣园的人都知道,谐趣园的西北角高处有一座平桥横跨在石峡之上,平桥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瑩心堂”的所在。所以“秋堂峡”应该是因为“瑩心堂”而得名。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题诗:秋堂峡上号瑩心,坐听泠泠不操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题诗:秋来湖水澄鲜,秋堂名更宜然.....。
2、为何说瑩心堂建在石峡之上
从乾隆诗中可以断定“瑩心堂”在惠山园北侧,这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题诗中提到过:“惠山园北据岩堂,堂下流泉泌且洋....”。并且乾隆题写“瑩心堂”的十六首诗中几乎每首都提到“瑩心堂”是建在石峡之上或提到堂下流水。惠山园(谐趣园)北只有一处石峡(再往北就是清琴峡了,清琴峡建筑至今还在),可以肯定“瑩心堂”建在石峡之上了。
3、为何说平桥基址就是瑩心堂旧址
一是平桥的下面也就是石峡底部有建筑遗迹,平桥下面北侧的石峡两边有柱础基座,基座不是单独的柱础石,而是雕凿在巨石上的安装建筑立柱的石窝,立柱是用来支撑着石峡上面的“瑩心堂”建筑的。
二是乾隆诗选中可以判断出“瑩心堂”的大致方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关于“瑩心堂”的诗曰:位置轩堂尽可观,那曾据坐久盘桓,便宜特是供诗料,每过辄吟数首安。这里说的轩堂是指东侧的“墨妙轩”(今湛清轩)和“载时堂”(今知春堂),当时还没有嘉庆还没有加建“涵远堂”建筑,所以“瑩心堂”居高临下对惠山园一目了然。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有诗曰:....门北出将清跸反,园东更近雅题寻....。这首诗也点名了“瑩心堂”的具体位置-----其北是清漪园的东北如意门,出门可归圆明园;其东就是“寻诗径”。这也很符合清漪园时期惠山园的结构。
4、瑩心堂何时消失的
首先乾隆在位之时和当太上皇的时候是没人敢去拆除的,档案记载“样式雷”家族在嘉庆四年(1799年)的阴历七月还对“瑩心堂”进行修理,那年的正月初三乾隆刚刚去世。但是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嘉庆皇帝对惠山园进行改造,添建、改建了涵远堂、墨妙轩等建筑,并将院内建筑易名,将“寻诗径”拆除。很可能在这一时期“瑩心堂”被拆除,在原址建桥,成为了通往“霁青轩”南门的小路。
5、“瑩心堂”名称的来源
这个不用多说了,乾隆在诗里面自己已经几次提到:....因教数典学山庄(乾隆注:避暑山庄有瑩心堂,兹仿名之).....;....称名非创得,鼻祖自山庄(乾隆注释:避暑山庄之瑩心堂,皇祖御书题额,实为兹堂数典,亦常有詠。)
诗里说道“瑩心堂”的名字是效仿避暑山庄康熙所题匾额“瑩心堂”,而不是乾隆自创的。
当然还有“瑩心堂”建筑构造,但是这个只能猜测了,我认为最少三开间建筑,坐南朝北,横跨在石峡之上,前或者后出廊子,廊前有栏杆,廊两侧有门贯通,堂前开窗以观风景。
自己独撰,定有谬误,还望知者,不吝赐教。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从北侧看玉琴峡(秋堂峡)



瑩心堂柱础石窝


从南侧看玉琴峡(秋堂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