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颐和园》前年(2010年)底播出时我就写了文章发到了“老北京网论坛”上,指出纪录片中的明显错误多处,马上“法制日报”记者电话了解情况,最后见报。颐和园针对报纸所说的问题只是公开承认了两条,始终回避排云殿前的“排衙石”的来源问题,之后我继续搜集资料,也陆续写过几篇博文继续阐述“排衙石”的来源。
但是每每到了排云殿前还是听着导游在滔滔不绝的说着“排衙石”的来历只有哑然失笑了。继续查资料,发现纪录片《颐和园》的编剧们是根据颐和园出版发行的号称介绍颐和园最权威《颐和园志》编写的解说词,查看导游必读的颐和园思考题里也是根据《颐和园志》编写的,最后翻看《颐和园志》才找到了错误的根源。
按理说颐和园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因为《颐和园》拍摄组在拍纪录片《颐和园》之前拍摄纪录片《故宫》时就发现了乾隆时期宫廷画师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颐和园有关人士也应该早就见到过该图,也早应该知道排云殿前的“排衙石”不是从它处移来的,而是乾隆建造清漪园时建造的,但颐和园却一直不愿意正视这个事实,那我在此系统的将“排衙石”到底是外移来还是清漪园原装再次证明一遍吧。
好吧,首先应该承认《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是乾隆时期所绘制,绘制年代应该在1752年前后(崇庆皇太后60大寿是1751年),那就看看《万寿庆典图》里“排衙石”吧。
先看看《颐和园志》里的记载:
再看看乾隆年宫廷画师张廷彦所绘《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局部
再看看局部对比,从太湖石石型和底座形态对比
拿出来单个进行对比
如果就得证明不充分,再来两张1870年左右慈禧还没有修建颐和园之前的老照片来进一步证明。这张是清漪园被焚毁不久的照片,大报恩延寿寺前的西牌楼还在,石狮子也在(慈禧修建时改为铜狮,牌楼也没重建),主要是“排衙石”在,何以证明光绪朝移来?
同一机位拍照
这张老照片比上一张的年代要晚一些,西牌楼已经损坏,只剩南侧立柱和两个夹杆石了,但是南排最西面的“牌衙石”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