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2012-02-07 17:47:27)
标签:

清漪园

颐和园

买卖街

老照片

对比

差异

文化

分类: 颐和园质疑、释疑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复建时由于经费问题颐和园后山处除了建造了北宫门、四大部洲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山门(原南瞻部洲)、悦欣庄等建筑外,其它都未复建。
  
    苏州街的复建时在1983年开始酝酿的,直到1986年经过专家学者充分论证之后,由清华大学设计、工程分为三期进行,经过四年的建设于1990年9月16日(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130周年之际)竣工。

    现在的颐和园苏州街根据史料基本上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买卖街摸样,就连一些商铺“字号”也根据史料进行了恢复,使广大游人又有了一个游玩观景的好去处。

    在恢复苏州街建筑的时候,由于资料信息的不足,复建时也出现一些问题,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信息的发达,一些清漪园时期的老照片流传于世,这里面也有苏州街的。不过老照片都是1860年烧毁后外国人照的,如果复建之前有了这些老照片的资料当然也不会出现现在这些问题了。不过任何复建都是难免那样准确的,尤其缺少资料的前提下。

    我用两张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和现在复建的建筑进行一下对比,没有它意,只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不易见到的颐和园前身的真实面貌。





     颐和园后溪河三孔石桥和“慈福”牌楼(这是从桥的西北向东南照的),可见到桥下紧贴桥身面西是座两开间、硬山卷棚顶的二层建筑;它的对面应该是座三开间三层的面北建筑;他的南侧也是一座三层建筑,但是似乎只剩下山墙了。   那时的“慈福”牌楼由于立柱为木质所以还有戗柱: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这是现在的样子,牌楼戗柱没了,桥下的建筑也改变了: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这张老照片的两层建筑是后溪河三孔石桥西侧南岸的建筑,三开间二层“硬山”卷棚的建筑就是“绘芳堂”,紧挨着的两开间建筑是“金粟山”: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现在“绘芳堂”的匾额: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这应是复原图,也是复建的依据,右侧三层高阁是“構虚轩”,下侧河边的两层歇山顶的建筑就是“绘芳堂”,看出来了吧,屋顶结构和老照片不同了,原来是“硬山”,复建成了“歇山”: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典型的歇山顶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从清漪园老照片看颐和园苏州街复建


好了,我不是吹毛求疵,也是一家之言,还望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