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仁寿殿前,有四块儿漂亮的太湖石,四块太湖石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也称作“四季石”。其实此太湖石是三十年代从圆明园景区遗址移到此处的。原来石头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景区内。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仿扬州水竹居,内设水力土风扇,是园中最早的观水法。
乾隆在甲子年(1744年)写过一篇《水木明瑟》调寄秋风凉的词,词前注释: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
词为: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乾隆的这首词道出了“水木明瑟”观水法的妙音景观,让人似乎看到美景、听到鸟鸣流水声。后来乾隆命人将词铭刻在了“水木明瑟”的太湖石之上。
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四块太湖石也就湮没在废墟之中,直到1937年才虽那只铜麒麟一起移到颐和园仁寿殿前。现在您在游览仁寿殿之时就可以在西南角的“四季石”上看到乾隆的这首题刻。
我之所以关注到此石,主要由于石上乾隆题刻的年款。年款为“甲子夏日御题”,乾隆甲子年是1744年,即乾隆九年,那时还没有建造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十五年开始建造的,但是为何建造清漪园前六年就刻石了呢?这才让我进一步探究,找到了此石的来历和原来的所在。这也是乐趣吧。
后经查证,仁寿殿前四块儿太湖石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五月三十一日连同铜质的狻猊(一说麒麟)一起从圆明园运来,为此还将东宫门牌楼东侧马路压坏。
四季石上的乾隆题刻
圆明园水木明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