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时期乾隆在后山须弥灵境西侧的御道之南建了一组建筑---赅春园,它由韵真赏惬、竹篽、钟楼、清可轩、香岩室、留云阁等组成,也是乾隆最喜欢的一组建筑,每次乾隆来御园必来此处。可惜英法联军的焚烧和慈禧复建颐和园时期拆用木构,现在此处只剩残垣断壁了。
这里的留云阁处的山崖上有一组精美的佛雕像,也是清漪园两处摩崖造像其中的一处。造像群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周边围绕的是十八罗汉,总共十九尊(现在只有十八尊了,有一尊罗汉丢失)。摩崖造像历经近三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法相庄严。
这里要探究的是雕像的面部损坏原因。目前除了丢失的一尊罗汉外,其余十八尊造像有十七尊的面部全都损坏,而且呈现的是崩裂状的损坏。为何说“崩裂”状,这里就是探讨的关键,也代表了我本人的观点倾向。一般说到这组造像面部的损坏有两种说法,一说英法联军用枪托砸坏,一说文革红卫兵破坏,两种说法不外乎都是人力直接所为而致。
对于造像的面部人为直接损坏我提出两点质疑:一是总共十九尊造像,为何留下一尊面部没有损坏?作为常理,既然主观为了破坏造像就不会在乎再多动一下手,又不是造像很多顾及不到。第二,既然是想损坏造像,为何造像其他部位完好?所以笔者观点造像的面部不是直接人为破坏所致。
不是直接人为损坏又是怎么损坏的呢?我分析,是应力变化所致。应力来于何处,来于火烧。留云阁造像是在室内(亭子内?)的造像,而且留云阁是该春园西南角一处规模较大一组建筑,英法联军放火焚烧时造像受到高温的烧烤造成石雕像崩裂,由于造像面部的体积小,后部和岩石接触面积也少,即着床面积小,因此高温也难以传导而造成面部石头炸裂。由于火烧随意,不是很均匀,所以有各别的造像面部得以保存。
可以从造像面部崩裂形状看出相对比较一致,这个可以从须弥灵境大殿前四座香炉座的崩坏得到印证。须弥灵境是清漪园后山最大的一组木构建筑,大火从焚烧至毁坏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其外面紧挨着的四座香炉座面火的一面全都呈现出几乎一样的崩裂损坏。
所以我的结论:留云阁摩崖造像的面部损毁不是人的直接所为,而是大火烧烤的高温造成岩石应力变化而损坏的,是英法联军火烧流云阁间接所为。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赅春园复原图
留云阁乾隆刻石 
全部佛造像

主尊释迦牟尼

唯一面部保存完好的罗汉

右侧窟窿处是丢失罗汉的座位

红圈内是四座香炉,紧挨着是须弥灵境大殿 
四个香炉座崩毁状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