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挑错

(2010-12-27 12:10:28)
标签:

《颐和园》

纪录片

挑错

问题

分类: 颐和园质疑、释疑
       昨天(26日)陆续播出观看了号称运用最好的摄影设备和后期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颐和园》,总体印象画面绝对漂亮,后期制作也很到位,解说词也下了功夫,引经据典等,总之给人的视觉感觉很好,值得一看。
    但是前几集就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我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了,也不一定准确。
   
    1、在讲到清漪圆的惠山园时,说到惠山园模仿寄畅园所建,但其中说到惠山园模仿寄畅园的“八音涧”说成了“玉琴峡”,这是不准确的。惠山园的“清琴峡”(现在霁清轩内)是模仿“八音涧”的,而“玉琴峡”是慈禧时期所命名的。
    
    2、说到清漪圆后溪河买卖街时说有200多家店铺,又有问题了:后溪河苏州街的范围是东起“寅辉”关城,西至"通云"关城,90年恢复买卖街时店铺60多家,无论如何在这个范围内也装不下200多家店铺的,要说200多间房有可能的,不可能一个店铺一间房啊。
    
    3、说到四大部洲时把“东胜身洲”和“西牛货洲”分别说成了“月殿”和“日殿”,这也是“野导”的说法。主要是“望形生意” 了。(见图)

    4、在讲到乐寿堂“青芝岫”时也把民间的所谓“败家石”说法编进了解说词。

    
 5转轮藏”的“藏”字的读音应该是“收藏的藏”,而不是“西藏的藏”,但是《颐和园》里念错了。
转轮藏”的意译是:转轮藏经之所。一种能回转的塔式木构装置,用以收藏佛经佛像,顺时针旋转,象征谒拜和诵经,为梁代双林大士所发明。
元代徐硕<<崇福寺藏记>>记载,"双林大士创造法轮,藏秘典,传袭至今,作大利益."
    

     6、《颐和园》第三集讲到排云殿内部装修时,将“万字不到头图案”花门说成了“冰裂纹图案”,指鹿为马了。
      
     7、第三集说颐和园排云殿前的“生肖石”是从畅春园移来的,但是乾隆时期所画的清漪园《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里已经有了“生肖石”(其实称之为排衙石)。(见图)

     8、第一集说到乾隆以兴修水利为名改造西海为昆明湖时说到:在昆明湖建了冻、南、北三个水闸,南闸供应太液池、东闸负责圆明园等用水,北闸水患时打开向清河泄洪。这都没错,关键没有说到西闸。西闸应该是与金河相通的,用来调节团城湖水量的

     9、这就是大型纪录片《颐和园》第二集里的错误,(出的书也有同样错误),喜欢塔的应该都知道错在哪里了,把静明园的“华藏塔”标成了“妙高塔”(在介绍乾隆为何拆延寿塔建佛香阁时附的图片):


   
    10、“澄晖阁”和“画中游”搞反了。
   第六集在介绍“画中游”时说:正面是一座两层楼阁,两边各有一座,东边的叫“爱山”,西边的叫“借秋”,后边有“澄晖阁”,各建筑之间由爬山廊连接。
   其实前边的两层楼阁是“澄晖阁”,牌楼北面的叫“画中游”。是民国期间一军阀租住此地,装修时误将画中游牌匾挂在了“澄晖阁”,至今就没在换过地方。阁内一层岩洞前有一无字石,就是军阀所刻,后被铲平。




    《颐和园》片子最后出现超过百人的参与人员,其中专家、顾问不少,不知道为何错误百出(我还会继续寻找该片的失误的),大概“龙多四靠”吧(见图)。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就已经画出“排衙石”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清漪园时期的西闸: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颐和园》书籍把“华藏塔”标成:妙高塔。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看一张1865年左右的老照片,那时“排衙石”就在了,进一步证明清漪园时期就有了,不是慈禧从畅春园移来的。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记录片《颐和园》观后感 <wbr>挑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震撼心灵的手
后一篇:母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