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起源: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观点(1)

(2009-10-08 13:13:57)
标签:

汉字

仓颉

八卦图

分类: 教育文化宗教冥思

汉字起源: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观点(1)

 

前边的文中提到过,欧洲的文字多是有轨迹可循,有源头可寻的。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欧洲的拼音文字由罗马字母衍生而出,罗马字母来自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借腓尼基字母孕育而生。

 

不仅如此,中东的阿拉伯文字,南亚的印地文字,北亚的蒙古文字皆为腓尼基文字演变转化的结果。

 

如果有证据表明汉字也与腓尼基文字有关系的话,那腓尼基文字简直就要成为天下文字之母了。那腓尼基文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问题我们暂且放下不表,先看看汉字的来历吧。

 

有关汉字的来历,说法纷纭。这里根据远古“刻划”或“笔划”为汉字的雏形来介绍,只提这么四种观点,即仓颉造字说、八卦图说、天干地支说、天象启示说。

 

其一: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流传最广,深入民心。这一传说始见于先秦作品。所谓“先秦”作品,其实也是晚到战国末期才见有著述。不过,即已见书,说明此事已在当时广为民间传说。著书表述者,常见提及的有荀子、韩非子及吕不韦,他们都是战国末期的人物。比如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荀子·解蔽》)吕不韦说,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见其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篇》)韩非子说,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篇》)

 

秦代李斯所编的用于统一文字的小篆范本《仓颉篇》起句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到了汉代,此类传说向演义方向发展。如《淮南子·本训》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以上引文中的“作书”为古语,就是造字的意思。比如先前提到过的“六书”,就是古人对六种造字方法的称呼。

 

传说可信与否,要看传说发生的时代及引用的目的。诞生于19世纪的考古学,在进入文化考古时,就是依靠古代传说和神话的启示发展起来的,比如1870年由希里曼主持的希腊特洛伊古城的发掘(当然没那么简单,建立在地质学中的地层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考古地层学,才是当时文化考古的主要行动指南)。中国的考古工作虽然起步很晚,但近年的进展也很快,而且很多考古任务都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确定,而后发掘成功的。

 

作为文字工作者,在考察远古文字起源问题时,不妨追求一下捕风捉影的刺激。在追逐的过程中,以专业的敏锐,来判断自己的行进方向。不能因为怀疑传说而放弃追踪,也不能因为执着于传说而随风起舞,随意发挥。

 

关于仓颉的年代问题。书上说仓颉是黄帝史官,黄帝时代距今大约4700年左右,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考古文化而言,属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前边关于刻划符号一文中已经提到,这个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具有特定意义(甚或特定发音)的刻划符号。

 

前边谈到文化考古,在这里就以考古发现来看看黄帝其人的真实性。台湾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张光远曾著文表示,曾出土的一件文物,是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的铜礼器,其腹内铸有铭文79个字,其中的一段用现代话来说,大致是“我因齐为了弘扬父亲,并继承先祖黄帝及效法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按张光远先生的推导,黄帝是齐威王的高祖应是可信的。相应地,仓颉的年代问题也得到解决。

 

不论有没有仓颉其人,不论我们有没有能力辨认那些符号,说黄帝时代“作书”,即当时的人们开始创造文字,应该是不错的。但是,这还只是一种看法。如果那些符号无法被确认为文字或文字构件,换句话说,如果看不出那些符号的意义或发音,这看法便只是看法。时至今日,出土陶钵上的刻划符号尚无人真正予以解读。从郭沫若时代到现在,大体都是猜想,或“硬读”(按自己的杜撰解读)。现时需要的是成型的系统理论来支持破译那些符号,从而达到辨识、译读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月之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