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其实,这张图片放在上篇比较好,参观的景点集中在这里,本次从金人台看起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来到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又称莲花台,台上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虽为铁人,但是在阳光下通体发亮,金光闪烁,故名金人台。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的形象和铸造质量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铸文;西北隅铁人为次年所铸,头为明永乐21年(1423年)补造;东南隅为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铸造;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特别要说西南角那一尊,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时期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水平。这一尊铜像也有“太原守护神”的美称,是晋祠内塑像精品之一。

01.金人台全貌

02.
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的铁人,质量欠佳,臂膀已经缺失
金人台上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丝毫没有生锈,而且神态威武气概不凡,铠明甲亮,闪闪泛光,实属奇观。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眼熟啊,欧,是晋祠的铁人呀。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03.东北西北隅的铁人。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明代遗物。在他们身后两侧是钟鼓楼

04.
西南隅的形象和铸造质量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铸文,手中所持武器也保存完好。其胸前铭文为“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这个角度看不见被砍三刀的脚面
关于金人的名称,还有下列说法:
一、《晋祠志》:“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
二、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呵呵,和上面功能恰恰相反),为晋祠镇水护祠。
三、“护祠金人”,或称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铁人胸前铭)。
四、晋阳为中国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
五、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

05.铁人通体锃亮光润,有宋朝的“不锈钢”之美誉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属功德牌坊,“对越”二字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写,为晋祠三名匾之一。“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列为晋祠三大明匾,被誉为是雄奇之笔。

06.对越坊及匾额
紧靠圣母殿的是台骀庙。明嘉靖十二年(1533)创建,相传台骀原为张氏始祖,后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简称水神。
台骀庙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1956年重建。殿中央供奉明代的木刻台骀像,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
相传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继承了父职,治理汾河、洮河和大泽。开始时,台骀居住在太原。因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后人为其建庙祭祀,是为台骀神庙。

07.

08.
殿中央供奉明代的木刻台骀像,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
庙中四壁壁画均为描写在水神的保护下,人们农耕渔猎,过着安乐富足的生活。

09.

10.

11.

12.
台骀庙与水母楼之间靠后的位置,是公输子祠。
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就是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

13.由于晋祠不断扩建,人们把喜欢的古代工匠神化,建起了祭祀庙宇
唐叔虞祠“位于“献殿”北侧,真正的”晋王祠“所在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的,其主殿则为元代建筑。内院大殿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唐叔虞像,左右两旁立有两个小童。塑像身穿蟒袍,双手捧着其兄周成王御赐的玉圭,修眉美髯,慈祥温和,端庄儒雅。两旁是元代的乐伎彩塑,每列7尊,共14尊。乐伎手持不同乐器,有琵琶、笙箫等。
14.唐叔虞祠,整个祠庙和”圣母殿“相比从规模至装饰都无法相比
关于唐叔虞手中的玉圭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即成语“剪桐封弟”之出典。据说当年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随手用桐树叶子剪成玉圭,赠给唐叔虞,并说:兄将晋地分封与你。此事被史官记录
,后成王以玩笑为由,欲不兑现,史官则以”君无戏言“说服成王,将晋地分封与叔虞。

15.在山西曲沃“晋国博物馆”所拍“剪桐封弟”

16.《史记》中关于桐叶封弟的记载(拍于山西省博物院)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刻《新修晋祠碑铭并序》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加封唐叔虞之母邑姜为昭济圣母,修建了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17.
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唐叔虞像,左右两旁立有两个小童。塑像身穿蟒袍,双手捧着其兄周成王御赐的玉圭

18.
在神龛左右,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拨等不同乐器。是研究元代服饰、礼乐制度以及音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虞祠内的14位乐伎组成的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

19.

20.

21.

22.

23.

24.
大殿前廊两侧各立一块石碑,分别是元至元四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刻的《重修唐叔祠记》碑。

25.

26.碑廊

27.
晋祠的“唐碑”虽未被列为三绝三宝,但也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唐碑”(复制碑)。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幸晋祠,亲撰铭文,刻石立《晋祠之铭并序》碑。此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碑之先河,具有史学、文学、政治、书法等综合研究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之珍品(原碑在贞观宝翰亭内)。
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拜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书体,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颇有王右军书意。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这也是唐太宗唯一的存世作品,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是国宝级碑刻。
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

28.唐碑
“晋祠之铭并序”碑
“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复制碑)
俗称“太平兴国”碑,此碑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赵光义下诏立碑,其主要内容为:歌颂了北宋开国帝王文治武功和评定北韩的丰功伟业,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修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的重要史料。

29.
“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复制碑)
此刻,我们已踏上归途,沿路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楼台计峙,绿云接天,泉流潺绕,朵朵睡莲,颇具江南园林诗意风韵。

30.

31.

32.

33.

34.
35.途经“十方奉圣禅寺”、“浮屠院”和“舍利生生塔”是我们下一次来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