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祠背依郁郁葱葱的瓮山,依山势而建
优美的亭台楼阁祠堂和参天浓荫的古树

01.
晋祠水镜台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进园门不久就见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02.远观水镜台建筑全貌及前脸戏台,
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与四周古树浓荫遮蔽浑然一体
03.拉近看看细部
水镜台坐东朝西,始建年代不详,呈明代建筑特点,是古时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
水镜台为晋祠内现存的明清戏台,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水镜台”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由清代翰林、书法家杨二酉所题。现收藏于中国园林博物馆。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04.

05.

06.别看匾额是“
三晋名泉”,其实这是戏楼的东面,
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

07.木雕门额彩绘及雀替都细致精美

08.戏台的侧面

09.现在已经看到罩住“难老泉”的八角攒尖顶亭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难老泉的名子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诗句。

10.绿色琉璃瓦亭脊上还有脊兽

11.亭内的藻井,一只龙头赫然在目
晋祠三绝之二“难老泉”是晋祠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长年不息。据介绍,泉水的温度不论春夏秋冬均保持在17度,每秒的流量是1.8立方米。高大的木结构八角凉亭,四周红漆木柱,亭顶呈尖形,亭内顶棚漆红色,椽檩结合部位为尖形或圆形造型,刷金色,并刻有花纹,棚底部四周雕花。亭顶端一块四边雕花竖匾,蓝底金字,写着“难老”两个字。下方悬一白底红字横匾----“晋阳第一泉”。
介绍虽然如许说,但是听导游说,泉脉早就被挖煤挖断了。

12.

13
“难老”匾额系晋祠”三匾之一,为明清时期的三晋名人傅山所书,笔锋苍劲有力,被誉为神来之笔

14.透过这里可以看见后面的水母楼

15.这就是传说中的“难老泉”,现在涌出的是自来水,心里很不是滋味,太对不住老祖宗了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的发源处,人们把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yú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说文》)祭的重要场所。

16.
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17.

18.

19.
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难老泉前出水口是智伯溪水渠,建有一小石舫,叫“不系舟”,上面的长方形凉亭称为“不系舟亭”,六檩卷棚歇山顶。亭旁站有汉白玉僧人,是1930年建的。
“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意指不拴榄绳之船,逍遥自在,令人神往。

20.
智伯溪水渠

21.“不系舟
亭”建在“
不系舟”小石坊上

22.
“不系舟”小石坊和“不系舟亭”
23.

24.

25.风景非常优美
26.还有个惹人喜爱的小品,一个站立在水中汉白玉雕成笑眯眯的小沙弥手捧水盂,正在接着龙头里喷出的泉水

27.大家纷纷伸手接水,享受炎炎夏日的那份清凉
晋祠的中轴线上第二个建筑物是一座跨越智伯渠的小桥,名为会仙桥。
桥上栏板的雕花已经风化的很严重了,柱子上雕刻的“狮子”也已面目全非。该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古人看戏,是露天站着看的,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当然也还有传说是每年某日,诸神仙会在桥上相聚?

28.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代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该亭为长方形四角亭,卷棚歇山顶,面宽三间9米,进深二间5米,面积45平方米。前后明间辟门。松水亭有“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木联一副,概括了晋祠的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是晋祠楹联中的佳品。在松水亭小憩,可闻水流潺潺,微风送爽,顿觉远离尘世,烦恼全消,令人陶醉。

29.看张“松水亭”接片吧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小八角立石柱34根,柱础为宝装莲花,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宛如大鹏展翅欲飞之势,形状典雅大方。更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遇见,实物仅此一孤列,洵为可贵”。
鱼沼飞梁十字桥上,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名桥。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耳边不停地响着导游“这是我国第一座立交桥”的讲解声,令人愕然。

30.先看看东西桥面,这个方向比较宽阔,且上下坡度很小,直通圣母殿

31.这就是南北方向的桥面下坡,坡度很大,故而有鸟的双翼被下折的效果

32.
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完好地保存至今,堪称奇迹

33.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

34.这里到处小溪池塘,曲折的桥面下是一池碧叶托着的睡莲

35.正是睡莲旺开的时节
晋祠第二绝----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真正体会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6.圣母殿北侧的2800岁的周柏

37.水景台前的唐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