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寺佛塔建于公元707-710年(唐代景龙年间),位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城朱雀门街东安仁坊。
修建荐福寺塔(即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义净706年入荐福寺,713年圆寂于此,葬于长安延兴门东陈张村。在荐福寺译出经、律、论佛教经典32部,108卷。荐福寺也因他成为名噪一时的国家三大译经场之一。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山门,清代后期。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下为青砖砌券门洞,长2.9米,深2.55米。有脊兽,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南刻《蔌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

01.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的山门,不过这座门平时不开,要从西安博物院的门或小雁塔门进去

02.西安博物院在荐福寺的右方

03.当然时要先看博物院,因为闭馆早

04.博物院和荐福寺之间的园景

05.

06.博物院还是厚道的,当我们来到荐福寺时已经5点22分了

07.远远拍了山门的背面。匾额上书“最胜法门”
清初因荐福寺内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的铁钟锺,寺僧晓扣之则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锺”胜迹。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锺”胜迹。

08.钟楼

09.
“雁塔晨钟”仿制钟。因“雁塔晨钟”原钟在战乱中被炮击毁裂,声湮音哑。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重新振响“雁塔晨钟”,恢复古城关中胜迹,重新复原铸造了该钟。钟通高3.55米,重9吨,形制与原钟完全相同,只是钟上铭文改由当代西安书法名家刘自椟、钟明善等10人书写的历代诗人咏诵荐福寺小雁塔的诗句以代之。
作为金代文物,原钟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 该钟陈放在钟亭旁边,可付费撞钟祈福。

10.楼旁的铁架上还悬有一口明弘治七年(1494年)造的小铁钟
暮鼓亭。晨钟暮鼓是我国古代报时的一种重要形式,凡中心城市都有钟鼓,并置于大楼阁之上,故有钟鼓二楼。寺院置钟鼓之习由来已久,主要用来号令丛林庙宇僧众礼佛、颂经,是为法器,晨敲钟,暮击鼓。百姓则闻钟而作,听鼓而息,成为习俗。

11.暮鼓亭
慈氏阁。明代修建的重檐歇山式楼台,慈氏即弥勒,佛教上说他是释迦牟尼如来的继承佛,称为未来佛。佛阁上重檐间悬明代英宗的“敕赐荐福寺”木匾额。是明宣德年间重修荐福寺后,以明英宗皇帝朱祁镇的亲笔题字刻制的。

12.慈氏阁
荐福寺内的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约800-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在这些古槐中最古老的一棵俗称“龙槐”,树围2.7米,株高9.2米,树冠投影面积35.23米,距今约1200-1300年。一棵楸树栽植于慈氏阁北侧的中轴线东,树围3.2米,株高15.3米,树冠投影面积19.63平方米,距今800多年。这也是园内一大景观。

13.古木森然
14.大雄宝殿西侧清代重修寺、塔的碑记,碑侧两旁的古槐1300岁了

15.
唐代荐福寺还是一个民间百姓的娱乐场所。这里有长安城中著名的戏场,据《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这些戏场规模都很大,常言“座客千官盛,场开百戏容”。这里的大雄宝殿早已不供奉佛像,现在是一间小雁塔历史展馆。

16.

17.
唐都长安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斯达百余座,其中以慈安寺、荐福寺、庄严寺、西明寺四座敕令建造的皇家寺院最为著名。沧海桑田,唐代长安城内诸多规制宏伟的佛寺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仅有荐福寺塔(小雁塔)和慈恩寺塔(大雁塔)矗立至今。

18.荐福寺很特别,除了大雄宝殿,所有的供奉神祇的殿堂几乎都采用亭、阁

19.唐代手印砖(小雁塔整修时留存)

20.唐代 十一面观音头像

21.荐福寺唐代菩萨线刻碑拓片
上文说道,大雁塔的名字还有个来历。关于雁塔名称由来,有数种说法。玄奘自己编纂的《大唐西域记》载,早期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宗,大乘戒肉食,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释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众僧饥肠辘辘,午饭尚无著落,甚为埋怨。一和尚忽见空中群雁飞过,随口戏言,我等多日未吃肉了,若菩萨有灵,应知我们的困境呀!话音刚落,即见头雁退着飞,到了这个僧人前便折断翅膀掉了下来,众僧大惊,明白是如来设法教育他们,众僧急忙跪拜,并将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归信大乘,不再吃肉。
雁塔一词前加一“大”字,一是因为塔的建筑宏伟壮丽,而后建的荐福寺也随着成为雁塔,为了区别,遂分别称大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时,还专门参礼了这座有名的雁塔。
另一种说法是,大雁塔的大有两个讲解,一是代表大乘教,二是区分于小雁塔。

22.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中对“雁塔”的记载

23.小雁塔的“雁塔武举提名”

24.小雁塔曾三度与地震中开裂,又神奇地自动合拢
小雁塔似乎没有大雁塔有名,但却比大雁塔更富于传奇性。在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后在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的关中特大地震中,这座裂而复合的塔在一片颓垣断壁中依然傲然挺立。在小雁塔1200多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70多次地震,曾经四次裂开三次弥合,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被人们誉为“神塔”。
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25.这是对地基结构研究的报告,显示其地基确为“半球形”

26.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位置图
小雁塔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楣、门框上布满了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门楣上的礼佛伎乐图,索克的飞天乐妓和下部的人首鸟身迦陵频伽,都是源于印度,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艺术形象,而牡丹蔓草与祥云则是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这幅礼佛乐妓线刻图是见证盛唐时代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珍品。

27.小雁塔北门楣唐代礼佛乐妓线刻画

28.印度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朝建的桑奇大塔一号
小雁塔以塔形玲珑秀丽著名,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
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

29.藏经楼
清代后期。重檐歇山式两层楼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廊深1.6米。灰瓦屋面,翘角,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柱径0.24米。

30.四合院北面的原荐福寺藏经楼,上悬蓝底金字匾额“三秦之光”。它与小雁塔构成美丽的图画

31.
暮色中玲珑秀丽的小雁塔被绿树彩叶环抱

32.鸱吻脊兽

33.
每层皆有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34. 小雁塔南面的石门,此门是清光绪年间建的。经过此门可登塔眺望

35.

36.藏经楼后侧建筑

37.

38
白衣阁。在小雁塔背后,明代创建,清代重修。两层高台式砖木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上建殿宇面阔3间,进深2间,周围设回廊。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因观音常着白衣,故名白衣阁。

39.白衣阁,匾额为明代所留,在小雁塔背后

40.在这么精致的石刻上拉上乱七八糟的电线,真是服了

41.从这里出来回望,这个就是北门了,匾额为小雁塔
盛唐的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宏伟壮丽,佛事繁荣,吸引了众多“丝绸之路”沿线的东西方僧人和学者来此传法、译经或求法,也是佛教传播过程中宗派义学交流的重要寺院。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