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这个事
(2014-01-06 20:52:52)
标签:
另类二线畅销书车延高顶级文化 |
分类: 杂七杂八 |
撰稿这个事
邹剑川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文章说,中国目前的自由撰稿人比熊猫还少,这就是现实。
湖北武汉的路勇以前是全职自由撰稿,现在只算半个,他有其他职业。湖南的李晓敏是全职撰稿人,主要做类型小说、图书这块。古清生现在不是全职撰稿人,他在神龙架搞茶园,卖茶叶。叶倾城一直都不是全职撰稿人。山东周海亮、纪广洋好像是全职撰稿人。其余省份的我不大熟悉。北京的朱砂是半自由撰稿人,她炒股来着。
我表弟孙去非同学算是全职自由撰稿人,写网络类型小说,不过我估计他根本没挣到什么钱。他是富二代,金钱对他不是问题。他就是想成韩寒第二,韩寒又不是写类型小说的,想成韩寒第二,要写杂文。韩寒靠新概念起家,被路金波(李寻欢)发掘培养,《三重门》基本是代表作。而且韩寒同学玩赛车能赚钱,长得帅也可以代言做广告,写作对于他现在只是副业。孙去非同学老想出名,而且非要不花钱,在网上弄出名,凭借自己实力。我也懒得管他,有机会有时间,我把他的类型网络小说,拿去给做图书策划的朋友、文友看看。话说,当年和我一起混的写手,现在大面积成了图书策划、图书书商、自由出版人。
湖北的体制内作家,我估计收入最高的年收入在300万元,人数两到三人。以上是去掉体制内收入的纯写作、稿酬收入。
湖北籍的作家,收入最高的应该是大冶的黄晓阳,写官场类型小说。还有当年明月,写历史小说,他们的年收入当在500万元以上。
其余的网络写手,宜昌的猫腻、荆门的匪我思存可能在200万元左右每年。
湖北的诗人中,最有钱的是阎志,也是湖北首富,卓尔集团老总。
湖北籍的诗人中,稿费收入最高的是邹静之还是那邹狄(有草字头)帆,他主要玩电视剧本,他写电视剧本也是国内一线的价码,一集是两万还是十万,大腕都是自己开价,你爱找不找,他爱写不写。这个市场和圈子我不大了解,估计一年几百万是有的。
湖北诗人中,熊召政、田禾都有经商经历,都是百万千万级的富翁,然后又回来搞文学。人有钱了,还是玩文化。所以认为诗人没前途的人是错误的,诗人经商,诗人从政,诗人改写剧本、小说、散文成就都很高。
湖北诗人中,职位最高的可能是武汉纪委书记车延高。
湖北、湖北籍有实力的作家和诗人、剧作家很多,已经去世的不说了,靠写作发家致富的其实不少。
要想成名、成家,赚更多的钱,还是得写书。如果写散文、随笔、杂文,要有选题,要系列,要连贯。要有主题。否则是没市场的,散稿很难成书。我也看不下去零碎的散文集、随笔集、短篇小说集,一定要是系列。短篇小说、故事也一样。就当报刊发表是一种宣传,提升知名度、正面传播。
目下,我已知的写报刊散稿收入最高的是一个时评写手,广西的,名字就不透露了,月入1万元左右。他属于一线时评写手,但不是顶级,顶级时评写手,月入2、3万吧。
写散稿的一线写手,大概月入2、3万,一年三十万左右。必须得有杂志、图书、专栏,光靠报纸到不了这个数,光靠报纸最多1万5千元左右。
写手不同于作家,写手纯粹商业化,走市场。我的问题是我爱装B,老爱以作家自居。再个我毕竟在体制内,尤其在电力文学、文化圈,我要是写太过于商业的东西,太垃圾的东西,电力文学、文化领导会批评我。再个电力这圈子里几乎都是纯文学、半纯文学的队伍,我和老刘(刘贤冰)算是另类,是作家里的写手,写手里的作家。
老刘当官了后,就基本不写了。他不写,我很多时候也懒得写。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作家弄好了也能赚钱,但作家赚钱的难度高一些,作家是弄文学的。一个省的一线作家就那么几个,1、2、3、4、5、6个,收入可能在每年30万到500万左右。(纯稿酬)。二线的可能在10万到100万左右。我大概属于3.5线作家。如果努力,上了天今生进入二线作家行列。这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畅销书作家、作者、写手,很不好说,不靠实力,真得靠运气,用文学来评价,很多作品都是垃圾。但垃圾有可能年收入百万、千万。我一直在试图研究、阅读畅销图书、小说、作品。最终我觉得我如果搞这些,费尽心力没赚到钱,那真是最大的失败。但我如果不弄这些,又怎么知道会不会畅销,不会赚到钱?我又不甘心。我还是弄几本、十几本,赚不赚钱就他了。
写作,关键在于无耻。写作不成功、失败的作品是多数,但成功了一部,你也就NB了。
写作,发表的永远比不发表的多,但发表了,你也就成功了。
写作就是一个在不断失败中进步的东西,其艰难困苦,超乎常人想象。最终胜利属于少数人。
心有多远,梦有多远,梦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敢想就要敢做,敢做就要敢为。人生充满选择,充满变数,你无法悲观,应当在工作中让人生充实,人生的境界、经历,在你的努力和实践中不断丰满、丰硕。不过最好是业余写作,不要全职写作,也不要去做体制内签约作家,专职作家。那样太累,压力太大。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业余写作比较得好,也比较靠谱。
(2024字)
2013年12月13日草
2015年1月6日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