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摄影测光与曝光补偿

(2013-12-12 19:06:14)
标签:

层面

浅色

深色

深浅

高调

文化

分类: 杂七杂八

摄影测光与曝光补偿

邹剑川

   由于近期被图片库退稿无数,我重新学习研究摄影图书。今年大概买了三十几本摄影书了,买书的钱都可以上个小牛头了。

   尼康3D矩阵测光,大多数时候是准确的。它适用于光线比较均均匀的,光比不大的室外和室内。在散射光下尤其适用。80%的场景可以应付。但是副厂镜头和尼康机身有些不匹配,而且副厂镜头的色彩也不是很好。我的两个副厂镜头,腾龙A14、图丽124,有时能拍比原厂头好的片子,但是很诡异,很不好把握,测光、色彩。而且对焦不是很精确,基本上只能用中心对焦点。尤其是腾龙A14,不知道是不是UV镜的问题,现在假冒伪劣UN镜太多了。

3D矩阵测光是一种平均测光,它的测光其实和对焦点也就是测光点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室内用这个比较好,可以表现整体的明暗、色调,夜景也适用。据说这是尼康在几万张照片中测算出来的测光模式。

点测光与对焦点关系很大,比3D矩阵要精准,可以表现创作意图。其实测光的精准都是相对的,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主体有关。看你感觉的表达,你要传递什么给观者。商业片呢,如果是素材类,设计、广告公司买去,那就是要主体清晰、细节充分,高光、暗部细节完整。如果是编辑类图片,一般都是要阳光、顺光、侧顺光的片子。要简洁明快,略微过曝、高调、干净一些的片子。我看了很多书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要主体细节完整、清晰。过高的光比,容易造成细节丢失,当然可以用物理滤镜,渐变镜、偏光镜,也可以后期拉渐变,还可以用HDR合成。

    点测光需要较多实践经验,选择的色彩、光线的点很重要,一般还要锁定对焦,重新构图,很麻烦。如果不是艺术创作,不是很牛很想拍的风景,不是高反差,逆光,3D矩阵就行了。

中央重点测光,我很少用。有机会用用。应该是能表现主体光照,和主体在中央构图的,以及高光比主体的图片采用。人物特写、静物、花草,主体占据中央大面积画面的。

测光看各人所喜,我以前一种是M档,点测光。拍新闻图片、抓拍都用这个。现在拍商业片,每天拍得太多,所以A档,光圈先决,矩阵测光。我觉得矩阵测光还是好用的。难怪尼康大篇幅介绍。

曝光补偿是调节曝光倾向的,一般的低端相机采用反射式测光系统,默认18度灰物体,18度灰是个概念,与18度会色调接近的各种颜色都能被相机在测光表标尺为零的状态下,准确还原。对于非专业人士和用惯了卡片机的,习惯直出的,以及长期用入门级低端单反的例如尼康D40的我来说,都是直接出片思维,很难看出来欠曝和过曝,对于色彩不明暗,也很难分辨准确的色彩、色调还原。我最近特地把所有显示器都调到了SRGB格式,当然我相机用ARGB格式,在显示屏上会淡一些,因为SRGB色调和色彩比较窄,相机用ARGB是便于专业的印刷和广告客户使用。

对于色彩明暗需要训练,买张色卡,没事看着玩,研究色彩。对比景物、物体研究、琢磨吧。再就是灰卡测光,中国人的手背的18度灰。训练时间长了,也就知道过曝、欠曝、色彩真实还原,以及色彩的曝光加减了。我还需要训练、练习。

18度灰其实不是仅仅是灰色,我以前理解补偿就是白色加,黑色减。与18度灰一样色带、深浅的各种颜色都是可以用测光表的值的。比这个深的就要加,浅的就要减。在M档没曝光补偿,那就是标尺左右的调节。很复杂。还有金属、瓷器、木头、地面、叶片反射光线不同,曝光补偿也不同。还有阴天、雾天、直射光、逆光的加曝光,以及水面因为反射的加曝光,逆光的加曝光等等。测光、曝光是个很复杂的技术。

深色物体吸收光线多,反射光线少,黑色物体不反射光线,而测光表认为它是18度灰,所以按照测光表去拍照,就会欠曝,所以要加曝光。。而白色、浅色物体,反射光线较多,测光表认为它是18度灰的,那么就会过曝,所以曝光就要减。买张色卡吧。

夜景的加减曝光要看创作意图。

点测光可以找18度灰物体,也可以找白色、黑色物体加减档。18度灰也是一个概念,也就是反射光线50%的中灰度物体,以此为基准测光,如果是使用精准的点测光,那就是找到构图的图片中的中间中灰光线明暗部位,以及中间色调的物体进行测光。

现场自然光是很复杂的,我以前其实更多的拍的是人文照片,新闻纪实照片,室内弱光、室外夜景照片。拍新闻、人文照片,大多是2米、5米以内,光线相对简单。主体也比较大,比较单一,测光、曝光很简单。从这个层面讲主体越大,构图越简洁,曝光、测光的掌握也就越容易。(1828字)

2013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茶红界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