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所读、所看
(2011-03-27 13:40:02)
标签:
福克纳看不见的城市第一人称官场小说长江文艺文化 |
分类: 杂七杂八 |
最近所读、所看
苏白
一、《湘西1954.赶尸录》,类型小说。恐怖鬼怪灵异,比较新鲜的题材。作者讨巧在写前人所未写,香港80年代、90年代的鬼片有这些东西,中国民间传说有赶尸文化。类型小说总要有些文化因子和积淀,才能自圆其说。要自己构建一个貌似合理的世界,诸如金庸武侠构建的少林、武当、青城、华山、衡山派,威廉福克纳构建的南方小镇,普鲁斯特构筑的个人意识流、玛格丽特小甜饼思绪,卡夫卡构建的阴霾城堡。
小说情节曲折、人物丰满。
但作者笔力不足,收尾仓促,文笔欠佳。这是一部看一次就不会看第二次的快餐小说。但它会成功,理由是题材新鲜,写人所未写,而且有文化背景,湘西赶尸、蛊毒这些自古有记载、传说,能够自圆其说。
有改编商业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的潜质。
二、《老河工讲述黄河故道的那些事儿》散文体灵异鬼怪笔记。这实在不能叫小说,可以归结到《山海经》、《搜神记》一类。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我在现场的记录式新闻笔法,简直让人误以为是报告文学。
荒诞、猎奇、惊悚、恐怖、鬼怪的东西,写到让人觉得是真的,把假的写成真的,这本来是小说干的活。
但第一人称的新闻、散文也能干这种活。作者用第一人称体裁来表现,可以归结为纪实、半小说。
我起先误会该作是真实的个人亲历回忆录,最后才发现不过是个类型小说。
大多数不会写小说的人都喜欢玩第一人称,因为用第三人称的小说模式很费力气,需要交代人物,构建合理世界和背景,还要涉及人物性格、语言、对话、情节编织这些东西。第三人称小说远比第一人称的小说复杂。
但第一人称小说的好处在于心理刻画描写,哲理思辨表达的优势,各种文本文体杂糅带来的阅读快感,文气衔接流畅程度、文本复杂化带来的陌生感。而且第一人称小说更偏于作者卖弄文采、学识、阅历、装B。
第三人称小说以简洁为美,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带来陌生的阅读体验,甚至有意的粗造化,生活化,远离文学而接近生活,带来审美体验。第一人称小说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尤其是探索人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和人类对外界未知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带来冲击感和共鸣的审美观照。
这个小说作者文字功底不多,学识见解一流,博览丛书,才华横溢,但他不大会讲故事,或者不屑于讲故事。讲故事是古老的小说模式。也许作者有意想开创一种报告文学、新闻散文体的记录小说,我们可以称之为鬼怪灵异伪亲历报告文学。
三、《桂林妖洞》探险题材小说。我怀疑很多小说是作者地方政府、旅游部门策划的,聘请的枪手,目的在于宣传、推广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赋予地方山水历史、地理文化色彩、神秘色彩。
这个小说没什么特别的,凡尔纳有部《地心游记》,那是名著。作者互动性好,提纲严谨。细节处理不错,很会编故事。注重对人性的发掘,以及平常平淡小人物的叙事方式。
但作者文笔欠佳、学识不够,视野不开阔,整体驾驭能力不够,看得出作者写得很吃力,当属于贾岛那种苦吟派,这种商业小说如果到了推敲打磨这份上,简直是当纯文学传世作品来写了。不如去搞传统文学更适合。这个小说不会太成功,题材新颖罢了。
四、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最佳随笔选》,长江文艺就没出过好书,《狼图腾》我就看了一遍。这个选本,选来选去都是一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作品。不多说了。以后长江文艺版得图书不买不看。
五、《小窗幽记》不错的书,以前读过,觉得还可以再读读。有时间,再看看《围炉夜话》、《菜根谭》。我觉得《小窗幽记》每一句话,都可以延伸写千字文,经典就是如此。
六、《马可波罗游记》、《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是游记,一般,但不看马可波罗,无法看懂《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作品。这个被看成小说的小说,实际比散文还要散文,比诗歌还要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关键是有氛围和气场,直入人心,有魔力的文字。
诗歌化小说,第三次阅读,我觉得这个书和福克纳的《喧哗和躁动》一样,对于创作有很大启发。
作家中的作家,没错。卡尔维诺、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昆德拉、杜拉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些人都是。他们的书是给作家读的。
要读懂此书,务必先看马可波罗游记,否则你会完全不懂看不见得城市说什么。
七、《武林外传电影版》 失败、平淡。剧本不太好,试图教育观众,却丧失了娱乐化得特点。本来就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非要弄一个主题先行,妄图内涵化、深刻化,失败。
台词不够经典,武林外传本身是周星驰无厘头式样的后现代解构喜剧模式。
情节松散,许多桥段衔接不上。
八、《新少林寺》 及格的商业片。我对港片几乎腻味了。或者看得太多,审美疲劳。
情节,军阀坏蛋到被出卖被迫害,出家,被欺凌和侮辱,暴发,毁灭,醒悟。
作品探讨人性善恶的转变,用佛法无边解释一切,但更注重场面的制造,打斗的细节。
和尚为什么要杀人?这个没有太多交代和过度。片中三个军阀为什么要转变,甚至以德抱怨,幡然醒悟?
生硬的套取舍生取义,舍身饲虎此类佛教定义,将善恶脸谱化,随意化,简单化,实际是蔑视了群众的智商。
九、忘了名字啥片。古天乐、吴君如主演,什么比武大会,XXX侠。垃圾。港片现在十有八九是垃圾,也许当年大陆严肃主流时,港片非主流娱乐,赢得我们喜欢。而大陆现在也娱乐化了,我们发现港片一点也不非主流,我现在反而喜欢正片、严肃、文艺现在是非主流。譬如一些历史剧、战争剧我就比较喜欢。
如果有一天,文字、文艺都娱乐化了,会不会严肃、高雅成为非主流,在绝对的小众之后,非主流成为实际上的主流,小众和大众之间的转换,市场导向其实不必太多考虑。
十、《报社那点事儿》 官场题材类型小说。这类小说,以前是反腐,实际是教你如何腐败、升官、发财。官场小说,总是适合那些希望仕途高升的人看。但算命的如果会算命,干嘛还要算命,自己不给自己指点迷津?官场小说的作者往往自己都是官场的失败者,怎么指点你?看看罢了。喜欢官场小说的人,往往是官场底层或者官场边缘人士,真正的官场大牛,看了官场小说要笑掉大牙的。其实官场小说有一本还是不错的清代的《官场现形记》。王跃文的也还可以读读。其余的看看也就忘了,看一遍打发时间罢了。
2436字
2011-3-24日草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