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这东西
(2010-10-11 21:36:00)
标签:
文化英国书评死马当成活马医样书 |
分类: 杂七杂八 |
书评这东西
邹剑川
现在图书没多少人看,这是事实。而书评这种东西居然还存在,多少让人吃惊。我写过不少书评,用专业人士的观点,那充其量只能叫读后感。
专业人士的记忆还在上个世纪,以评论推动文学发展进步,定作者生死,甚至是文字论战。评论家主导文艺,但现在的书评大多是广告、枪稿。
书评能对图书销量有多大促进作用,这个很难评测。但反正图书也不大好卖,死马当成活马医,总比花钱在报纸做广告划算。所以书商、出版社往往会要求作者的图书有书评,而作者也会到处找人写书评、枪稿,提高媒体曝光率。
我不读书日久,或许是觉得现在的书太多太滥,让人选择疲劳。认识的许多决计不会自费出书的写手,也是商业化的路数,不是说商业不好,而是你以为商业,未必读者和市场觉得你商业就卖账。
为了赚钱而写赚不到钱,为了不赚钱写而赚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图书作者们,召集书评人,多少写书评的还是文化人,会认真或不认真看看自己的书,现在的人也不会傻到去写坏话,真批评,除非是有预谋的炒作和策划。命题作文、枪稿们、急就章们实在大多无甚看头,我本人的也在其类,但能发表就是好事,能被媒体采用就行。
从前我看过,一个英国人,专门写书评,作者给他样书,他写完了,就把样书拿去卖个十几英磅,换面包。我很是羡慕。现在的中国例子,则是作者在废品收购站发现自己所赠的样书,往往会有许多买回再赠。也就文人会干这事。如果遇到小人,再赠再卖废品,如此循环无止尽矣。
许多人赠我的样书,我是没卖废品收购站的。我琢磨着,他们的书印数少,市场稀有罕见,过个几十年,几百年,也许会成珍稀文物。传诸子孙也好。况且,兄弟我曾羡慕的英国书评人可以把书卖掉,换面包。而我们的专业出版社、书店现在也未必能把图书卖掉换成钱,我更无此能耐。
不过这些作者的图书,我多少曾阅读过一遍或两遍,在这个读者难求的时代,我也算是他们的知音了。
就我本人是懒得出书的,因为我知道读者稀有,还得自己物色。如果有人愿意给钱我出书,那我很欣然。这就是写手和作家的区别所在。至于我的那些书评,有编辑采用,并寄来稿酬,我也很欣然。但书评这东西,委实是越来越难发了,我怀疑,报纸总有一天,会直接把书评按照软文、广告来发,发你一个书评,出版社、作者应付我每个字5元、10元,而不是我给你作者千字50元,100元。
(917字)
2010年10月11日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