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七杂八 |
此情可待
邹剑川
三年前,我偶尔看到一个征稿,写的是晚报副刊王小波要什么什么稿子。我是喜欢那个写小说著名的王小波的,就给这个后来据说是女性的王小波,投了稿。
后来稿子发了,样报也寄了。我注意到是《合肥晚报》,我记得文章的题目是《素面朝天的1984年》,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几篇,合成了一组。这个系列的题目就叫80年代。我看到有的媒体说去年的文化现象,提到了80年代这个词语,我想80年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吧,那个时候文学和思想很崇高,人们的关系也简单纯净得多。
三年前,我刚刚开始重新写字,因为四处奔波和谋生,从99年后我没有正经系统的写什么。真正地开始写字是三年前的事。做为一个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我写得比较多的是报纸,我以为报纸自由度高点,版面栏目要宽泛些,发表也相对容易点。
我从前对发表有一种偏见,觉得发表要靠关系,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在本地发稿尚且不易,何况外地。但《合肥晚报》及其他一些报纸尤其是商业化的报纸让我改变了观点,即商业化的报纸更讲究文字的质量,更注重受众的认可。我以为中国商业报纸和杂志的崛起和发展,使得写手得以真正成为一种职业,使得写作成为一项体制外媒体外的人可以谋生成名、改善生活的自由职业,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因此我由衷感谢市场经济,尤其感谢那些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版面丰富,内容繁多的报纸。
安徽是文化兴盛之地,合肥自古人杰地灵,《合肥晚报》创刊50周年了,期间培养的作者、作者一定是灿若星河,合肥晚报也是藏龙卧虎之地,如副刊编辑张小失就是一位实力写家。而我也因得到副刊诸位老师的扶持和鼓励,写作了一些自己还看得过去的文字。
说起来,我在《合肥晚报》发的稿,一般都是头条或倒头条,这也让我有几分得意。感觉和这张报纸是有缘分的。对于合肥晚报未曾谋面的诸位师友,亦心怀仰慕之意。
国家昌盛,文化繁荣乃为幸事。现下虽有报业唱衰论调,但愚以为报纸四百年基业,市场化以来一路高歌,证明了报纸的地位和价值。波折反复是正常的,网络不也泡沫和崩盘过么?况且,现下未必就是报业之严冬。
中国报业亦200余年历史,合肥晚报50周年也算得老字号,湖北安徽是友邻之省,也都是文化大省。作为一名业余作者,衷心祝愿合肥晚报老树新枝,辉煌长继。中国报业日益兴旺发达,中国民众日益素质提升。
1000字约
07年01月09日草
邹剑川
1000字约
07年01月09日草
前一篇:【文学评论】 当代精美散文印象
后一篇:【小说】 双飞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