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杂忆

(2007-01-07 15:16:25)
分类: 杂七杂八
2006年的杂忆
邹剑川
         2006年,有两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一是我们当地的地震,是别处的余震。当时我就在房间里,地面晃动起来了,我的电脑桌一跳一跳的,墙壁也在发抖。我当时感觉就是地震了。撒起腿就往外面跑。到了外面,发现空地里都是人。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要是我在睡梦中,就这么死了,还不就是死了。我感到人真是太脆弱了,我们每天忙着赚钱,忙着上班,甚至忙着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勾心斗角,有什么意义?真的遇到什么灾难,还不是一下子就过去的事。我小时候,看郑渊洁的童话大王,有篇文章写的意思是一个人跟宇宙和时间比较起来算个什么呢?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沙子,而人在地球上又好比海洋的一滴水而已,我们为了欲望挣扎啊,执着啊,为什么呢?和永恒的时间比较,生命好比一瞬间啊!
         所以我老在想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对于某些人可能觉得可笑?但人为什么生活呢?活着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和谐社会的提法很对,如果一个社会不和谐,贫富差距过大,一个社会不和谐,存在等级和出身的不平等,那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社会。只有人人平等,财富平均的社会,只有按需分配的社会才是理想社会,现阶段,我们的社会要想和谐,需要重塑文化,重塑精神。我读大乘佛教,对其中的利他思想很欣赏,觉得人人可以成佛,无非是实现大同世界,是为了普渡天下众生的一种理想,乃至于是牺牲自我,成就众生的一种誓愿,但现实中,我们仍然要目睹自私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去损害他人,乃至于吃掉同类的人。如何去改变别人?无解。如果这个社会善良的人占大多数,那么就好办了。所以文字、文学的精神就是应该传播真、善、美,使社会和谐,使民族昌盛,建立大同社会,建立人间天国。使中国人有文明的精神,有进步的文化。所以,作为一个作者,应该有这种追求,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应该讽刺和揭露丑恶,歌颂和赞扬善良、崇高。不是教育民众做羊羔和麻醉他们在黑屋子里醉生梦死,而是要找到共同理想的道路。实现和谐、大同世界,使人间没有苦难没有因疾病、战争、贫困而死的人,使人间没有等级、出身、贫富、贵贱的差距。
        二是一个东北的写手朋友死掉了。这个写手有很重的病,但还是坚持写作。他和我交往不是很深,我们只是交换过报纸、投稿信息,以及常在网络一起混。他的死对我震动很大。他有稳定的工作,无需为写谋生,但即便身患绝症,他还是坚持写到了最后一刻。他不是名家,只是一个写手,或者他是在文字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自己的印迹?就如我们古代中国文人,寻求自己的思想、文字后世可以知道,可以传播?人生的价值何在?在单位里,他与世无争,什么好处都轮不到他,他只是一个和卡夫卡一样的普通小职员,但他死掉了后,很多写字的人纪念他,很多编辑也怀念他,大家自发捐款为他出书。
         他死掉后,我一度觉得很虚无,觉得一个人为什么要写字,写字为什么?仅仅只是为了钱么?写坏了身体,甚至把命都搭进去?我沉溺于网络和电脑游戏中,沉溺于足球中,很久都没写字,也不投稿,但最后,我更空虚。写字乃是一种个人和世界对话的过程,乃是寻找和社会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乃是自我的表达,文稿发表,意味着社会的认同,意味着给报刊带来读者,意味着文本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意义。写字是自我建构起另一个自由的王国和世界,是一个人在苍茫的时间和空间的海洋里,所凭借的唯一的岛屿,是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的宣告,是自我旗帜的飘扬。我知道一些文友,是残疾,有重病,但坚持写作,他们把写作,作为了一种精神的支柱,写作有如此的力量和魅力,乃至于使人忘却了生之艰难和无聊,告别了自我的平庸和通常的生活,就在于在文字和自我之间,在文字和他人、世界之间搭建了一座通天塔。
       《圣经》里说的巴别塔是要通往天堂的,因为修建的人语言不通,想法不一,而最终失败。而每一个写作者就是在建筑一座通天之塔,到达自己灵魂和天国的交汇之处。对于文字,我曾经是悲观者,我以为在《庄子》中的描述是正确的,即语言本身毫无意义,因为意义不存在语言之中。好比文字在写的时候,就随着时间流逝了,最终一无所有,而真正的语言应当是沉默的,永恒沉浸在时间之河流。
        但每一个人之所以存在,就在于表达和思考,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寻找神与人的共同。在语言和文字里,人们体味到了意象和美感,花数小时,可以体味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得以痛哭、欢笑,思考、品味。人生来有限,而文字、思想、艺术却可以永恒,正如那位死去的文友,他死掉了,他的文字却还活着,只要每被人阅读一次,他也就复活了一次。所以他在某种意义上永生,和长存了。
        叶芝在《驶向拜占庭》里曾经高歌,“一旦我超脱了自然,我再也不能从任何自然物取得体型,而是要在希腊时代金匠所铸造,镀金或锻金那样的体型,使那个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或把我放在那金枝上唱吟,歌唱给那过去和未来或者是当今,唱给拜占庭的老爷太太听。”,是的,唯有文字有如此的力量,超脱了自然和肉体,直达永恒。
2075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