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手涂鸦 |
【独立书评】搞搞新意思——读姬暁东《记者》
苏白
我一直在找有点意思的书,《记者》这本书是我偶然翻到的。我算是属于报社业余通讯员和业余撰稿人那一拨,所以就看了这本书。
大概长篇小说都是这么个谱。起先看起来都是觉得平淡无趣的,要一开始就“惊世骇俗”,下面还怎么勾引读者呢?得先抑后扬一把。记得余华说过小说要是老是往高潮里写,语言精细得不得了,那肯定写不下去,也写不长。再说小说开头也不能总是都能达到“许多年以后,XXX回想起那个下午”的效果吧。
这个长篇的故事不算复杂,某内地城市报社的总编意外死亡了,副社长和副总编想上位,但最终电视台的一个主任过来一肩挑了。之后报纸光明了,发达了。市委书记正确领导了,英明决策了,中间也穿插了某小报的发家、斗争、衰败史,和某女干部利用新闻喉舌,捞政治资本,当扶贫典型的事儿。
但这个小说的意思不仅仅是讲故事,关键好看的在细节里。比如文字里有很多真实可信之处。周望是能人,能人遇见了好领导是如鱼得水。杨阳是能人,但办小报搞敲诈勒索,稿钱交易,最终垮掉。这个两个主要人物刻画得很好,也给人许多启示。小说里的《海山日报》是党报,也是主流媒体,最终占领了市场,占领了舆论高地,赢得了群众支持,这个主线是光明的。但光明中也有暗影,比如原报社副刊副主任、后来的记者李安平在原有体制下是个具体人,只知道干以稿谋私,四处讨要红包的事儿。甚至什么事也不干,也不求进步,只是混混,领导同事都拿他没办法。但改革后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以前四平八稳的办报模式在周望的锐意革新和进取下,获得了新生。这中间真实地描述了报纸、官场存在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及权钱、稿钱的交易,让人触目惊心。虽然其间有虚构加工的成分,但也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艺术冲击力。令人反思一个记者的良知,一个媒体的定位以及一个文字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现实的生活里,充满了斗争,也充满了矛盾。在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和个人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之间永远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报纸办给谁看?是给领导干部看?还是给人民群众看?是迎合群众低级趣味?还是正确引导群众?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彻底面向市场不择手段只求个人私利?还是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统一?是突出新闻性指导性服务性喉舌性?还是成为少数干部弄虚作假升官发财的台阶,和少数干部耍威风过官瘾的地方?小说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它只是纵深和广阔的描绘了海山市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环境,着墨了几个主要人物。在这些人物的博弈、较量中我们可以体会,可以领悟。
好的小说,不直接发言。它本身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它值得我们去读,去思考,去品味。
约1127字
书衣:http://image2.sina.com.cn/book/nzt/novel/lit/jizhe/U3P112T78D2827F1454DT200
华夏出版社 出版
作者:姬晓东
定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