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臣司马光曰
邹剑川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司马光编的,也就是说不是他写的,编和著是两个概念。
中国古代人受了打击好象都喜欢写历史,编历史。比如司马迁、陈寿都是如此。司马光也受过打击,王安石主政时,他就埋头故纸堆里去了。
我近来没受什么打击,实在是无书可读,就把《资治通鉴》翻出来了。忽然发现文言文都可以读懂了,所以就看了下去。
《资治通鉴》的许多文字是摘录和转载其他历史书的,但是司马光编,这个也就可以理解。编书也要功力,起码要知道怎么抄,哪些抄下来,哪些不抄,抄了后怎么办。
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搞了一个策划,把发行问题解决了,那就是编一本献给皇帝,帮助他统治的书。这本书也得到了皇帝的欣赏。我怀疑神宗时代要么可读之书太少,要么附庸风雅,装重视文化什么的。总之司马光这本书编的很连贯,流畅,而且他还很会讲战争故事,这无疑很吸引皇帝。他采用了用时间顺序的方法编书,使得该书成了线性的连续剧。因为司马光第一个这样玩编年体,所以他就很NB了,我们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很NB的。
司马光编完了书,就把王安石赶下台了。顺便还修理了苏轼。所以人们就觉得这本书更NB了,想想司马光是不是*了这本书的营养东山再起,智慧到了PK掉王安石、苏轼啊?或者《资治通鉴》里有什么武功、智慧、权谋秘籍,我们知道中国人总是很迷信经书]、字纸的。而且司马光说了,是献给皇帝的。大臣,老百姓一想,皇帝看得,老子看不得,非要看看,所以这本书的流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光做成了一个策划,不愧是个好出版家,但问题是有了《资治通鉴》的大宋王朝一样的完蛋了,在历史上混得也不怎么样。未必认识汉字的金、西夏、蒙古却要NB的多。
《资治通鉴》可以肯定是司马光文字的就是在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章节段落后,他要来个臣司马光曰,这个和太史公曰,异史氏约一个道理。在那些卑微、谦恭的议论,或者说是时评、社论里,出版家司马光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纵然历史是客观真实的,甚至按照西方复活新闻的学说,可以算做新闻报道,但臣司马光曰已经改变了事实的成色。一个给皇帝看的,出现臣司马光曰的,臣司马光编的作品,能有多少真实性?即便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司马光取舍、剪裁,加工从臣司马光角度出发的东西。
鲁大师说,24史不过帝王将相家史。还要加上一本《资治通鉴》,是大宋皇帝御史,臣司马光进献之史。中国的历史除了《史记》敢骂当朝皇帝和他的祖宗,还有几本有这样的胆识?
宋亡,就亡在臣司马光这样的文人身上。
(大约1000字)
2006年10月20日草
邹剑川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司马光编的,也就是说不是他写的,编和著是两个概念。
中国古代人受了打击好象都喜欢写历史,编历史。比如司马迁、陈寿都是如此。司马光也受过打击,王安石主政时,他就埋头故纸堆里去了。
我近来没受什么打击,实在是无书可读,就把《资治通鉴》翻出来了。忽然发现文言文都可以读懂了,所以就看了下去。
《资治通鉴》的许多文字是摘录和转载其他历史书的,但是司马光编,这个也就可以理解。编书也要功力,起码要知道怎么抄,哪些抄下来,哪些不抄,抄了后怎么办。
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搞了一个策划,把发行问题解决了,那就是编一本献给皇帝,帮助他统治的书。这本书也得到了皇帝的欣赏。我怀疑神宗时代要么可读之书太少,要么附庸风雅,装重视文化什么的。总之司马光这本书编的很连贯,流畅,而且他还很会讲战争故事,这无疑很吸引皇帝。他采用了用时间顺序的方法编书,使得该书成了线性的连续剧。因为司马光第一个这样玩编年体,所以他就很NB了,我们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很NB的。
司马光编完了书,就把王安石赶下台了。顺便还修理了苏轼。所以人们就觉得这本书更NB了,想想司马光是不是*了这本书的营养东山再起,智慧到了PK掉王安石、苏轼啊?或者《资治通鉴》里有什么武功、智慧、权谋秘籍,我们知道中国人总是很迷信经书]、字纸的。而且司马光说了,是献给皇帝的。大臣,老百姓一想,皇帝看得,老子看不得,非要看看,所以这本书的流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光做成了一个策划,不愧是个好出版家,但问题是有了《资治通鉴》的大宋王朝一样的完蛋了,在历史上混得也不怎么样。未必认识汉字的金、西夏、蒙古却要NB的多。
《资治通鉴》可以肯定是司马光文字的就是在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章节段落后,他要来个臣司马光曰,这个和太史公曰,异史氏约一个道理。在那些卑微、谦恭的议论,或者说是时评、社论里,出版家司马光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纵然历史是客观真实的,甚至按照西方复活新闻的学说,可以算做新闻报道,但臣司马光曰已经改变了事实的成色。一个给皇帝看的,出现臣司马光曰的,臣司马光编的作品,能有多少真实性?即便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司马光取舍、剪裁,加工从臣司马光角度出发的东西。
鲁大师说,24史不过帝王将相家史。还要加上一本《资治通鉴》,是大宋皇帝御史,臣司马光进献之史。中国的历史除了《史记》敢骂当朝皇帝和他的祖宗,还有几本有这样的胆识?
宋亡,就亡在臣司马光这样的文人身上。
(大约1000字)
2006年10月20日草
前一篇:凄美的二胡曲--《睡莲》(ZT)
后一篇:夜宴: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