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评论 |
夜宴: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
苏白
讲故事,玩艺术,就象金庸笔下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一样纠缠不清。张艺谋不会讲故事,冯小刚不会玩艺术,这本来没什么,但是张艺谋非要讲故事,冯小刚非要玩艺术,问题就出现了。
从故事文本上讲,老冯的五代十国的夜宴是基于《哈姆雷特》的,但嫁接到中国五代背景下是否适合呢?譬如王子说出很西化的台词,就很荒谬。尤其是在表演毒药灌进国王耳朵那段。片子的台词据说都是专家敲定的,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典雅,又不至于文白夹杂和不文不白。但葛优叔叔数次呼叫“羽林卫何在?”,“御侍监,传旨。”和属下“诺”,这样的简洁干净文言,与西化贵族华丽的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拖沓定语叠加的莎士比亚式呼告在一起就显得不伦不类的。如夜宴时刻,王叔目睹青女之死和王子归来的那一段是什么先王的灵魂,是臣民的呼喊,完全很直白的很诗歌化的现代的东西,放在那个背景下,完全不协调不可能。
不过,老冯总算还是把故事讲完了,未了还意尤未尽地来了一小段,王后说:“我喜欢红,因为它是鲜血染成的。而他们都死了,我还活着。”,这个东西有点意思。最后王后也死了,并没交代谁干的,终归是一个窥视权力和地位的人。
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国王死了,国王的弟弟杀死了国王,王子要复仇,王子和王后其实是相爱的,国王的弟弟爱王后,王子的情人爱王子,王子情人的弟弟是将军,对王子情人有特殊感情,王子的情人误服王后给国王弟弟的毒酒而死,国王弟弟喝下了王后敬的毒酒,王子死于夜宴,王后成为女王,王后被杀死。综观这个故事,就是以一个个人物的死来推动故事发展和高潮的,直到王后的死结束。可谓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人心是比蝎毒更毒的东西。”这是否就是影片的主题?影片中的暴力美学无处不在,砍头,自杀,毒杀,群殴、技击,尤其是羽林卫的麻木而死,让人感觉生命不过薄如白纸,而在死亡的背后,偏偏是华丽的五代十国的盛景和帝京的恢弘气度。
影片的舞美都是高人打造,如谭盾、马友友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被艺术家好评的面具舞被誉为行为主义美学,以王子的解释是,只有带着面具的表演者,才能让观众透着没有表情的脸面看到真正的表演。这样的悖论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也或者是冯小刚追求的大巧若拙的境界和不拘于形式实现艺术追求的理想。
冯小刚无疑是一个孤独者,他一直在很市民地讲故事,讲小人物的生活。但他一反常态地*华丽和奢侈的视觉,*艺术和形式堆砌镜头,不知道为了什么?
当下的电影越来越多的表现为视觉的盛宴以及各种文化的碰撞,在《夜宴》中,越人歌舞,莎士比亚话剧,五代南唐的背景,华丽的帝京,雄浑的塞外,构筑了华美的乐章。但贯穿在中间的却是孤独,即人的孤独。人隐藏在面具后的生活。张艺谋在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摊戏中也有面具的刻画,莫非,对于这些大导演来说,都有着人在戏中,人在戏外的莫名荒谬和不为人知的苍凉孤独?
爱和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爱最终是孤独的,死最终也是孤独的。所以无论生存和毁灭,最终都是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伴随人最多的是孤独,好比一场盛宴,在夜里,繁华似锦,秉烛夜游,座中人各怀心事,各自的表演,各自有着面具。五代南唐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流传千古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大约1300字)
06年10月20日草就
苏白
讲故事,玩艺术,就象金庸笔下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一样纠缠不清。张艺谋不会讲故事,冯小刚不会玩艺术,这本来没什么,但是张艺谋非要讲故事,冯小刚非要玩艺术,问题就出现了。
从故事文本上讲,老冯的五代十国的夜宴是基于《哈姆雷特》的,但嫁接到中国五代背景下是否适合呢?譬如王子说出很西化的台词,就很荒谬。尤其是在表演毒药灌进国王耳朵那段。片子的台词据说都是专家敲定的,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典雅,又不至于文白夹杂和不文不白。但葛优叔叔数次呼叫“羽林卫何在?”,“御侍监,传旨。”和属下“诺”,这样的简洁干净文言,与西化贵族华丽的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拖沓定语叠加的莎士比亚式呼告在一起就显得不伦不类的。如夜宴时刻,王叔目睹青女之死和王子归来的那一段是什么先王的灵魂,是臣民的呼喊,完全很直白的很诗歌化的现代的东西,放在那个背景下,完全不协调不可能。
不过,老冯总算还是把故事讲完了,未了还意尤未尽地来了一小段,王后说:“我喜欢红,因为它是鲜血染成的。而他们都死了,我还活着。”,这个东西有点意思。最后王后也死了,并没交代谁干的,终归是一个窥视权力和地位的人。
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国王死了,国王的弟弟杀死了国王,王子要复仇,王子和王后其实是相爱的,国王的弟弟爱王后,王子的情人爱王子,王子情人的弟弟是将军,对王子情人有特殊感情,王子的情人误服王后给国王弟弟的毒酒而死,国王弟弟喝下了王后敬的毒酒,王子死于夜宴,王后成为女王,王后被杀死。综观这个故事,就是以一个个人物的死来推动故事发展和高潮的,直到王后的死结束。可谓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人心是比蝎毒更毒的东西。”这是否就是影片的主题?影片中的暴力美学无处不在,砍头,自杀,毒杀,群殴、技击,尤其是羽林卫的麻木而死,让人感觉生命不过薄如白纸,而在死亡的背后,偏偏是华丽的五代十国的盛景和帝京的恢弘气度。
影片的舞美都是高人打造,如谭盾、马友友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被艺术家好评的面具舞被誉为行为主义美学,以王子的解释是,只有带着面具的表演者,才能让观众透着没有表情的脸面看到真正的表演。这样的悖论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也或者是冯小刚追求的大巧若拙的境界和不拘于形式实现艺术追求的理想。
冯小刚无疑是一个孤独者,他一直在很市民地讲故事,讲小人物的生活。但他一反常态地*华丽和奢侈的视觉,*艺术和形式堆砌镜头,不知道为了什么?
当下的电影越来越多的表现为视觉的盛宴以及各种文化的碰撞,在《夜宴》中,越人歌舞,莎士比亚话剧,五代南唐的背景,华丽的帝京,雄浑的塞外,构筑了华美的乐章。但贯穿在中间的却是孤独,即人的孤独。人隐藏在面具后的生活。张艺谋在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摊戏中也有面具的刻画,莫非,对于这些大导演来说,都有着人在戏中,人在戏外的莫名荒谬和不为人知的苍凉孤独?
爱和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爱最终是孤独的,死最终也是孤独的。所以无论生存和毁灭,最终都是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伴随人最多的是孤独,好比一场盛宴,在夜里,繁华似锦,秉烛夜游,座中人各怀心事,各自的表演,各自有着面具。五代南唐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流传千古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大约1300字)
06年10月20日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