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的微笑——读陈雄《麻辣典故》
邹剑川
前人读《三国演义》,认为其最大贡献就是把高文典册的《三国志》通俗和传奇了。历史如埋藏在故纸堆里,永远不会有灿烂的光彩。典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五千年,其精彩篇章尽在各典故里。但如小李诗喜用典,而被指为晦涩朦胧一般,古汉语发展到今天,许多东西已经失去本来意义,和逐渐边缘不为人知。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和文学青年,我一直喜欢把历史和文学乃至文化结合得很好的文本。首先,它不应该是空洞说教的,也不是引经据典学术化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阅读期待轻快和简洁,最好还有那么一些幽默。便于吸收和有文本阅读上的快意。
陈雄在其《麻辣典故》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把故纸堆乃至三坟五典里的人物、事件以现代手法描绘,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有意义的。有舆论批评这类文字,认为Q版类语言或者故事新编颠覆了传统,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的帽子未免扣大了些。老学究们过于激愤了。在网络,民间的话语中歪说经典和故事新编类文字多矣,并受到青年一代的广泛追捧。如果追溯传统,我们的白话文学祖师爷,鲁迅先生就出过一本叫《故事新编》的书,我以为里面的小说相当有趣和有份量。值得注意地是一生倡导新文学和反封建的鲁迅其实国学和传统文学的根基相当深厚,颠覆是需要功力的,新文本新意思必须建筑在对旧的传统的理解上。再如王小波作品《青铜时代》里对唐传奇和古代文本的敷衍和创造,其实是赋予其新意义,更是使人们知道了传统文化里还有这么样的枝节。
每个人活在前人的阴影和话语中,颠覆不过是形式和出口。作为汉语写作者,每个人的骨子里或者都离不开传统。有人说,作者的引人注目,必须得有异质和新鲜的东西,那么新锐的文本和空气对于传统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川人因居盆地,湿气过重,嗜麻辣以除瘴气。当下社会存在病灶和污秽,以麻辣之味,针砭时弊,令读者大汗淋漓之际,体味其所指,达到净化空气和心灵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手段。鲁迅也曾说,作战未必非要赤膊和针锋相对,有时壕堑战也是需要的。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杂文式微,但故事新编这种形式,或者荒谬,或者黑色幽默。但面对更荒谬的某些现实和人物,还有什么不可能?生活往往比故事精彩。
后现代和西方现当代文学告诉我们拿来,拿来的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利用,并对其继承发扬有所裨益,我以为是很好的事情,未必需要莫名惊诧。看《麻辣典故》,其间闪烁的无非还是文人风采,杂文风骨。
只是作者或者过于追求受众广泛和通俗易懂了,行文略有粗糙。但读者或者可以借助该书达到故纸的深处,面对现实人生,回望历史,意会之处,微然一笑。
(约1000字)
作者:陈雄,湖北仙桃人.湖北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
齐鲁书社
2006年1月出版
编辑:赵发国
书衣:http://isbn.yunyin.com/upload/2006/05/27/20060527114902129.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