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在笔先、苦吟推敲、妙手偶得?

(2006-04-19 01:24:15)
分类: 随手涂鸦
意在笔先、苦吟推敲、妙手偶得?    


                 
  王右军书法讲求意在笔先,即书未成,心中已有其意。构思成熟,下笔如神,文字飘若惊鸿。号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气韵高古,历代为人称道。且右军功夫在书外,舞蹈、动物形态都化在书迹间。
                 
  右军和东坡都可谓成竹在胸,袖手于前,疾书于后。清郑板桥也有胸有成竹一说,看来历代书画大家,都重视日常经验、知识积累。
                 
  唯物主义认为量变引起质变,那么意在笔先是一个锤炼过程,对于客观事物思考,观察。对于文字资料占有、分析,进行积累梳理酝酿,创作时候一挥而就。老杜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包含了这个意思在里面。
                 
  宋诗讲求以才气作文,才更多是知识积累,气则是一种流畅气韵,文思敏捷时分的一种畅快淋漓。如苏黄都是才气作文的代表。
                 
  贾岛是个苦吟诗人,用字推敲,求工求整。如果放在今天,可能对于文字还要考虑布局谋篇,主题内涵,线索结构,用色润笔。“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是如此是否太过辛苦?三年只写两句诗,是产量太低。如果做写手,自由撰稿人岂非要饿死。写作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变成痛苦,那还不如不写。更有所谓“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生于忧患”,这样的说法,似乎文字非要折磨自己到山穷水尽,弹尽人亡、家徒四壁、八面受敌时候才能达到艺术高妙境界。是否过于牵强?还有文章要耐得住寂寞,要沉淀,要出精品绝品这样的教育,难道当写手当作家只有一条路非要自我虐待到贾岛那样才可以?鲁迅一生从来都不寂寞,四下出击,看看他在各大报刊发表了多少文章,赚了多少稿费,看看他从来没沉默更没有沉淀。但是今天,有人超越他了吗?谁敢说中国有人已经超越鲁迅了?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似乎说起来轻松,但我们知道陆游是中国著名高产诗人,一生写了几万首诗歌,但是流传下来大家称道的可能用手指头可以数完。他的妙手偶得是建立在大量练笔基础上的。今人高尔泰认为作文作画不可以太圆滑太熟练,要赶自己生涩的地方练,这样拙扑中的一点童心才是神来之笔,想想许多大师的书画都是如同信笔涂鸦一般,里面是拙是真是意。
                 
  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因为一个人太熟悉某种题材,就会习惯圆熟到甜媚,成为习惯性的操作。记得池莉从前说过最害怕自己变成操作。应该怎么舒服怎么写,这个怎么舒服怎么写,应该就是一种信手涂鸦的心态,舒服是非功利,是自由的顺乎本心的真性情。在实际写作,我发现编辑也往往偏爱发自真性情和作者自己本来面目的文字。
                 
  意在笔先是生活知识积累,苦吟推敲是事后修改,妙手偶得是创作态度。一个作者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重视学习积累,师法众家博取精华成自我,思考观察练习。作品完成后多润色推敲炼字炼意,不急忙求发表。而对于创作更多抱平常心,不求发表和轰动效应,以童心和自然之态度作文,自由随意反而产量更多。而且多操作各种题材体裁,赶自己生涩的玩,不重复自己的套路,因为一个作者如果一味重复自己,就意味着创作心态的停止和写作能力的倒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