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年百子畈六朝古墓的出土

(2006-01-16 02:43:29)
分类: 小说故事
2000年百子畈六朝古墓的出土一、
                 
  人们都在围观。很热闹。一个墓被挖出来了,于是附近人山人海。脸上满是迷茫或满足的笑。
                 
  百子畈,一个地名。从前是一个村落,但城市到了这里。村庄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然而,地名还是以前的村庄。我不知道几千年以前它是否叫这个名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现在叫百子畈。
                 
  我也在围观。更为确切的表达是我也是围观中的一员。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观看,观看一件与我毫无关联的事情。而这件事情的发生很偶然,一个工程队建筑房屋时候发现了墓砖、墓道。所以考古队就来了,跟着来的是人群。
                 
  警察没有来,他们有许多事情要办。一切在毫无秩序中又有着秩序。队长穿着胶鞋,站在墓地里,一脸的灿烂。他挥着手。也许很久,他才有这样一个风光的机会。我注意到他的样子很农民,一点也不文雅和知识分子,另外就是他有着鲁迅一样的胡子。
                 
  另外的几个考古队员也很农民,他们用刷子、铲子作业。样子无精打采。太阳毒辣辣晒着,千年以前的黑暗和隐私曝晒在阳光和目光下。
                 
  但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二、
                 
  泥土,除了泥土还是泥土。
                 
  一切来自泥土又回到泥土。
                 
  青砖是泥土烧制的,木材从泥土中长出。铁铜从泥土中提炼,陶器玉器从泥土中发现加工。人是否来自于泥土呢?
                 
  他们和泥土打着交道,象是农民。队长的脸色蜡黄,中指夹着香烟,目睹着墓地。他一点激动的迹象也没有。
                 
  墓道被清理出来。长约2米深1米。应该是宋墓,南宋时期的。队长这样说。
                 
  洛阳铲打下了几个探洞,墓葬的大致划分很快被确定了。一些石灰被敷设,民工们开始开挖。
  洋镐、铁锹、铲子、锄头,这些民工开始作业。
                 
  第一天过去了。夜晚来临。仍然不断有人围观,人群不断的分开又合拢。
                 
  三、
                 
  我把消息告诉每一个我认识的人。甚至想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稍晚一些时候,我可以得到信息的反馈,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可以搜集到墓地的消息,然后用嘴巴表情动作在我面前表达,我的传播就有了价值。
                 
  我觉得我是活动的广播站、电台、报纸。所以很兴奋,他们会把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更多的人来到了,观看、离开。
                 
  这是第二天,宋墓已经完全显露,墓是空的。很久以前已经有盗墓者光临了。
                 
  四、
                 
  第三天,队长继续用洛阳铲打探洞。在宋墓里又发现了一个六朝墓。
                 
  墓地下的又一个墓地,一个王朝下的另一个王朝。
                 
  东吴、南朝宋齐梁陈、南宋。这些相继更替的时间被标本在地下,在另一个空间收藏。一共13座,据保守估计,一共13座。
                 
  更多的是六朝时期的。
                 
  六朝国家分裂,政治动荡,征战不断,经济凋敝,所以不要指望墓地有什么重大发现。
                 
  五、
                 
  百子畈的对面是凤凰台,金陵附近也有一个凤凰台。这里从前叫武昌,孙权起的名字。孙权在这里看见了凤凰,所以就把这里叫做凤凰台。后来他做了皇帝,因为他看见了凤凰,认为很幸运。
                 
  武昌的山上,还有孙权用剑劈开的石头。他心里祈祷:“如果能打败曹操,能做皇帝,就让这石头从中间断开。”石头就断开了。
                 
  刘备也发了同样的愿望,石头就又断了一次。
                 
  这块石头终于成为三块在那里了。
                 
  从前屈原路过的时候,这块石头还是好的。但是回头张望楚天的时候,屈原的内心却破碎了。所以他要“乘鄂渚余反顾兮,哀秋冬之绪风。”
                 
  李白也来过这里,他叔叔在这里居住。他不能象他叔叔李阳冰那样在大石头上刻很大的供后人模仿的字,他却留下了让后人模仿的诗。
                 
  即可以在石头上刻字又可以留下诗句的苏轼在这座山里却没有什么值得流传的作品,他只留下了东坡饼和武昌酒这样的特产小吃。他的好文字都飘散在山下的那条大江里了。追随他的黄庭坚在这里面对松涛,千年的古韵流淌在笔里,挥洒出了《松风阁序》这样的国宝级作品。
                 
  然而他们都已经不在了,跟随孙权来的那些人有的也死在了这里。死了就要埋葬。他们想回南京去,他们用南京话传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这样的诗句很有趣,建业和武昌都是同饮长江水,思乡不见乡,一个长江上头一个尾。所以孙权回去了后,他儿子又来了,反复了几次,只到最后武昌和建业被攻陷。
                 
  六、
                 
  县志里记载这里有墓葬。编号02的墓葬被发掘,墓地里进了水,是附近的生活污水。年代太久远了,一些兵器被发掘出来。还有陶器,铁制的矛头、箭头。墓地主人也许是一个武士。
                 
  很快的接近了棺木。陪葬品很多。泥土也是无所不在的,泥土渗透进了棺木。水把泥沙带进了棺木,人们小心的发掘,最后发现里面除了泥土和陪葬品,没有尸骨。
                 
  尸骨呢?队长说,尸骨被风化了。
                 
  我说,牙齿头发5000年也不会腐烂的。
                 
  队长愤怒的看着我,“上去。不要在下面,影响我们发掘。”
                 
  我爬了上去,远远的站在上面。上面被一些临时拖来的毛竹围成了方形,人们在方形之外。武装警察也来到了,他们的枪闪着蓝光,人群在方形之外。
                 
  我爬了上去,队长看着我,不怀好意的笑了笑,他的小胡子也一抖一抖的。
                 
  我想:“墓地里一定是没有尸体的,如果有,牙齿、骨头、头发是不会腐烂的。”
                 
  记者也来了,有本地的,有省城的。记者问队长,墓地主人是谁呢?墓的年代是?
                 
  队长说:“尸体已经完全风化了,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主人是谁。需要从出土文物上考证。”
                 
  记者:“墓地是什么年代的?”
                 
  队长:“六朝时期。”
                 
  记者:“六朝是什么朝代?”
                 
  队长:“…………。”
                 
  七、
                 
  我是一名观众,因为热心的每天来观察。所以队长允许我近距离的下到墓地里观察。现在记者跳下了坑去。
                 
  这个记者很美。她的头发飘过了我的眼睛。她把头到处乱转,想发现新闻线索。
                 
  另外几家报纸、电视台的记者也蜂拥而至。他们从省城来,省城有很多报纸,但是新闻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要抢新闻。一些记者把我也当成了考古队员,采访我,我胡说八道,大放阙词。他们不停用笔记录,问个不停。
                 
  美女记者也过来了,我闻到了她身上好闻的香味。她的头发很黑,眼睛里有着一种不同于汉族人的灰色和浑浊。很迷惑人心。我想她的祖先应该是胡人。她的肤色也很白,白的和汉人不一样。她应该有汉人以外的血统,大概是陕西、甘肃一带的人。
                 
  她的身高大约165CM左右,身体匀称,头发乌黑油亮,衣着打扮界于前卫和保守之间,年纪22岁左右,鼻梁不高,鼻翼很小,脸呈圆形,下巴线条柔和,面部轮廓不分明,普通话带陕甘一带尾音。我想起陕西、甘肃一带生活过大秦(罗马)的后裔,还有陕西长安过去有很多外国人居住。
                 
  “请问,你对该墓葬有何看法?”
  我想了很久,说了一句话。
  “看上去很美。”
  这是我在书店看到一本书的名字。
                 
  八、
                 
  第七天,墓地全部被挖了出来。巨大的棺木散落的四处都是,一些人翻看泥土看看有无散落的文物。还有一些人把出土的木头拖走了。管理人员没有制止他们,只是说:“这些狗东西。”
                 
  我没有收集这些来历不明的东西,所以我不是狗东西。
                 
  我累了,但是我还在观看考古现场。
                 
  队长专注的工作着,用一把刷子在菜地都不如的地里,刷来刷去。把一堆堆碎片装进箱子里。
                 
  九、
                 
                 
  第八天,我在省城报纸上读到了一则消息,作者是实习记者XXX.她的文字一点都不美,手法也很陈旧,比她本人差远了。我记住了她的名字,我也注意到文字中没有我说过的那句话“看上去很美。”
                 
  我说这句话时,她的脸泛起了红晕,和那个阴暗的墓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
                 
  几年后,我在博物馆看到了这批文物。锈蚀的矛被擦亮了,还被安上了木头把。棺木也被拼凑完整了,放在大厅。完全无法合拢的一个缺口就空在那里,还注明了一些文字。
                 
  参观完后,我看见了队长,他趴在门口的桌子上卖票。一脸的无所事事,目光茫然的看着外面的阳光。样子依旧很农民,只是鲁迅式的胡子没有了,看上去年青了不少。
                 
  我再也没看到美女记者,也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只是内心里我老认为,所有的女记者都是很漂亮的。
                 
                 
                 
  2004年03月26日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慢车去上海
后一篇:陌生女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