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德班”名声不太好,那么“女德班”究竟该不该办?

(2018-12-11 18:59:15)
标签:

教育

母亲

分类: 中国文化

关于“女德班”的消息不时成为舆论热点。温州开班教授所谓“女德”的内容,要求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最近被媒体曝出,再次引发人民日报客户端这样主流媒体的声讨。

    舆论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舆论正确”,那就是“女德班”要不得,那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跟现代“科学和民主”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另一方面,尽管主流舆论总是在驳斥,民间却总是不断在办着这样的“女德班”。

    那么女德班究竟有没有合理成分?那种把上女德班的人一味骂为“傻子”“封建余孽”的做法,我认为其实也很粗暴,也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正是所谓凡存在必有理,一个不断出现的现象,当然有其原因,它包含着大众的需求,靠粗暴压制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只可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女德班的合理成分在哪里?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确缺乏了那么一些品德教育,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真正提高。家庭危机、婚姻危机,种种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像在经营家庭、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是说男性不重要,但是由于性别的特点,女性先天性本当更多母性,更多柔和细腻的一面,所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更有担当调和与稳定家庭角色的优势。

    在后代培养上,正所谓“推动摇篮的手能推动世界”,孩子从小在妈妈身边长大,女性担当着培养优秀下代的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责任。从中外历史上看,优秀人物的背后几乎都有素质高的母亲。所谓的贤妻良母,永远应是女性所应具有的美好素质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是非常尊重和崇敬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对男性更要尊崇。中国传统中女性是以“母仪天下”作为标榜的,可以说比西方女性的地位还要高。《红楼梦》里的老太君,那威望有多高!至于片面强调三从四德,是近代中国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走向封建礼教的结果。

   但是由于当代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乏,我们很多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缺乏了贤良温和的一面。只顾个人发展、不顾家庭和谐的所谓“女强人”,被当做正向价值来标榜,不是值得鼓励的事。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如同一天到晚都是太阳照射,可能过不了多久大家都会死,如果整个社会男女都阳刚,那么家庭社会更多暴戾之气就难免了。所以,如果能让女性多培养一些良好的人生观、家庭观,让家庭更幸福、人际更和谐,有何不好?

   所以关键是,如果要办“女德班”,要提供真正好的内容,提供真正符合现代精神、利于女性素质提升、利于家庭社会和谐进步的内容。那么女德班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如同我们要恢复传统文化,同样面临如何复兴的问题,绝不应该照搬古代,但是如果一味把传统当做封建腐朽而打倒,只能说这样的态度是粗暴隔断历史,最终也不会奏效。

   比如古代女德教育的书籍《女论语》里面,“勤则家起,懒则家倾,俭则家富,奢则家贫”“莫纵骄痴,恐她啼怒;莫纵跳梁,恐她轻侮”这样的话,我看不出放在现代又有什么不妥,这样的素质对于女性的幸福难道不需要吗?我们难道真的想培养懒惰的女儿、娶个骄纵的妻子?重庆那位抢方向盘的女人,汽车过站了就跳脚大怒,不是就缺乏了这样的教育吗? 

  我们不要那些简单粗暴地照搬古代的做法,或者片面要求女性顺从的东西。“女生换男朋友,就会烂手烂脚,最后要被锯掉”,这样的话就太极端了。发现了男朋友无恶不作,规劝了还不能改,为何不能换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这样的话,明显是照搬近代封建礼教的内容了。

   对于传统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弘扬,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