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没有家教!”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看到举止粗鲁的孩子,大人会这样评价这个孩子。可是现在这句话,我们都很少听到了。家教?什么是家教?一个孩子表现粗鲁,我们不认为是家教出了问题。我们只是批评这个孩子了事。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还有“家教”这回事了。
世界上每个要求上进的民族,都是提倡家庭教育的民族。
美国政府在1993年就将家庭教育纳入美国发展十大战略,位列第八。十几年下来,美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已经融合得相当成功。举例来说,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懂得的家庭教育道理包括:让婴儿从小学会单独夜宿;小孩子跌跤,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即使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让孩子从小知道勤劳节俭,等等。
笔者在德国生活期间了解到,与中国人同龄的德国孩子,基本都表现出与人交往的良好礼仪。有一次跟一些中国同事到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朋友18岁的儿子见到我们,跟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很有涵养地倾听客人讲话,并耐心回答客人的问题。笔者现在还跟小我10多岁的德国朋友交流,感觉到他们有同龄中国年轻人没有的成熟,懂得体谅人。德国年轻人的这种种表现,都是来自良好家教以及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
犹太民族更是认为,犹太人人生三大义务之一,就是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头等地位,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家庭教育,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十分重视的教育。由于近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家庭教育的传统,也一并被几乎遗忘了。
中国历史上,每个杰出人物的后面,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人也在一代代用心教育自己的子女。清代中兴大臣曾国藩在繁忙公务之余,不忘给家人和孩子写家书,谆谆告诫子女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读书,如何为人,他的孩子也都很有出息。诸葛亮有著名的《诫子书》留世。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全都不忘对孩子进行用心的教育,并有家训传世。
现在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时,会跟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老师您了!把孩子的教育一味交给学校,是极大的不负责任和对教育的误解。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会孩子知识,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格养成,主要应是由父母来完成的。
笔者接触到一些中学校长,他们也很希望在学校推动素质教育,他们同时发现,这种努力,必须得到父母的支持,才可能获得比较切实的效果。但是多数父母亲都认为,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只有考试好才是最重要的。
高三家长给南京一个中学校长写信,不要以素质教育为借口,要实实在在抓教学,不要误人子弟。校长感叹,为什么素质教育这么难搞,原因是家长不让!
也有很多年轻父母,孩子一出生就把孩子交给保姆,自己去忙着所谓“事业”,说是赚钱为孩子,但实际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陪伴。不要等到时候,钱也花了,孩子也基本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