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误区透视(一):“有知识没文化”
(2012-04-18 08:46: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国教育反思 |
中国孩子的智商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差,在奥数等各类国际大赛中屡屡拿大奖,就是证明。但是在中国孩子身上,却又明显缺少一些东西:责任感、自信心、创新能力、体谅别人的意识……
媒体上关于中国青少年问题的报道时时出现:在北京二环路比赛飙车阻碍交通的富二代;撞了人后不救助伤员,却把当官的父亲拿出来吓唬人的大学生;要父母为自己在北京买房的17岁天才博士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中国一百年来没有教育”。我们现在的所谓教育,只是功利化的升学、求职,没有人格养成的教育,没有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教出来的是自我中心的小皇帝。而教育的意义,是教书育人,是要培养一种智慧、仁爱、勇敢兼具的人格,使他未来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成就,自己也能完成有意义的一生。
这就是为什么钱学森先生会感叹:为什么中国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美国大学会拒绝清华大学状元的入学申请;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他最重要的素质,是在幼儿园里学会的好习惯。“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他所说的这些,都事关人格培养,而远不只所谓的考试教育、知识积累。正是这些素质,决定了他后来的成就。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小时候,父亲让他读《孟子》。杨振宁说,“读《孟子》使我终生受益。《孟子》里很多儒家哲学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于社会结构、物理结构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远比父亲那个时候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论语》中说,一个合格的少年,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办事严谨诚信,这些都做到了,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是今天的教育完全颠倒了,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头等位置,父母忙着为孩子报这种那种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至于做人处事的素质,几乎根本不谈了。他们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输在起跑线上。
良好的人格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基础。有了好的做事、为人习惯,一个人自然会生发出长久的责任感、创造力,自然会做出好的成绩。而如果一味强调智商,没有人格的依托,智商所施展的空间就有限,而且可能会被滥用到不正当的用途。有才无德成为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