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远的母校

(2012-04-05 15:08: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适逢母校大庆,寻找与母校的感情联系,竟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什么特别触动内心的东西。按理说,学生应该对培养自己的学校有感恩之心。但是竟然想不起来什么特别感人的事情来。不知道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多数人对于母校的感受。与母校缺乏情感认同,恐怕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情吧。

    高中的时候,由于在困难时得到班主任老师和师母的照顾,所以这是想起学生时代时,第一个会想起的母校与我的感情联系。其他的学校生活,记忆中,多只是在背书、考试、记忆知识之中度过。另外还有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倒是印象也比较深的。想起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毕业之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给予自己心灵洗礼的老师。那种感恩,是发自内心,不用“学生必须感恩老师”的道德教条催促就生发出来的。而这种师生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是多见的。传统文化重视传“道”,重视人格的培养,这是深入一个学人身心从而不会忘怀的。

    中国的当代教育提供的东西,多只是功利化的知识,不能够深入人的内心,这应该也是学生毕业之后,对母校没有多少思念的原因吧。就象只管给孩子吃饱长个却疏于心灵关怀和品质教育的父母,孩子长大后,也不会与父母有多少真正的温情往来与感恩父母之心。所谓“养不教”的弊端,就在此吧。

    想起学生时代所学的东西,真是如明白人所说,随学随丢,没有什么在灵魂中留下印象。一个朋友考完研究生后,把所有的书都扔到了废纸堆。中国所谓教育的价值,可见一斑。想想自己的学生生活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几乎是大汗漓淋地发现,十几年都白白浪费了!不仅浪费了,也许还桎梏了原本有创造力的心灵。

    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老师,几乎成了商品交换的关系。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心灵的滋养,能够让被滋养者深深记住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学校和培育过自己的老师,这样的滋养很缺乏。有人责怪学生是“白眼狼”,可是学校的责任却可能更大。

   母校给了自己知识,给了可以求生的文凭和技能,毕竟是值得自己感恩的。但是对于中国学校和教育制度来说,这个应该还不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