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简单“活法”
(2010-06-30 12:31:47)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中国文化 |
(为《归零》杂志所作)
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活法》系列,一读,再读,每次身心踊跃。他的文字,没有丝毫高谈阔论和故弄玄虚,字字句句都从他竭尽心力的企业经营实践中来,从他毫不松懈地淬炼自己心性品格的实践中来。
如果说中国当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日本的稻盛和夫则是一个有哲学家的思想、有杰出的经营才能、有兼济天下的心愿和行动的企业家。
虽然用了很多语言和实例来诠释他所追求的“活法”,但是也许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淬炼一颗纯然无私的心,一种不求回报的、投入的利他之心。这种信念,稻盛念兹在兹地贯彻在人生和事业旅途的时时刻刻。
稻盛直指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在于领导者品格素质的提升。为此,他呼吁企业领导者们“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如何提高心性?就是锤炼一颗无私的“心”。稻盛坦承自己也曾怀揣不少私心,也曾浮躁,但是在经营实践的过程中,他孜孜不倦地日益转化这种私心私欲,他的品格也得以不断提升。而在他看来,这种提升的努力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稻盛将书取名为“活法”,这表明,从精神实质上,他是从“人应该如何立身”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着眼,而不是从企业经营的表象着眼。在稻盛看来,做好一个人,完善充实美好的人格,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事业都不应该脱离这个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他始终把“作为人,如何才是正确”作为人生之路上遇到困惑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真切长久的利他之心,能生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就像稻盛创业的当初,为了让手下的十多名员工生活有着落,事业还没有见到一点影子的他,硬是砥砺自己,为了员工的生活,必须闯出一番事业。有这样坚定不拔的利他之心,企业终于逐步做大。他也因此逐渐确立自己的经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第二电电”前,稻盛曾反复诘问自己,是否存有私心,是否想出风头?确定了创办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国民利益,是为了“降低国民通信费用”,才开始大干一番。可以看到,他对自己起心动念的检查,是何等的细密和毫不留情!而我们又看到,有多少的中国企业,仍旧还是沉浸在企业领导者个人主义的炫耀和功利主义的膨胀中,又有多少企业正是在这种炫耀和膨胀中,楼起楼塌。
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应该也有关心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福祉的心。从稻盛所行所思的一切,看得到他对日本、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关心。他深切担忧,曾经“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为满足顾客所需尽心尽力”的日本国民现在也面临道德滑坡现象。他努力倡导日本不要一味跟发展中国家争夺经济发展空间,要“富国有德”,应携手发展中国家一起为世界做贡献。为帮助解决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与人文道德相对滞后的矛盾,他设立奖金丰厚的“京都奖”,每年奖励在科技和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者。
因为这种对国家和天下福祉的关怀,他的事业也才得以有真正厚重的依托。正如他的精神导师、明治维新功臣西乡隆盛所说的“平日忧国忧天下的诚心不厚,只趁时而成,事业绝难永续”。
在稻盛的身上,包括企业经营者在内的所有有心人士,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
即使身居高位,稻盛始终保持谦虚,集思广益。他的企业经营,重大义而轻策略。他以“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确定了正确的路,不论前途多少艰险,一直前行而且“甘之如饴”。他精进不懈,对自己的思考力无限挑战,即使有堆积如山的工作要处理,还是对仓促应付的一次与手下的对话而感到惭愧,从而继续砥砺自己的思维和专注力。他在寻求解决难题的时候,表现出浑然忘我的激情:开发新型陶瓷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帮助成型的材料而苦思冥想,在不经意中踏着松香树脂而找到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产品在高温烧制时变形的问题,在炉前反复观察思索,最后终于灵光闪现。他有一颗感恩知心。曹岫云《稻盛和夫——在人生的细节中发现经营的智慧》一书中谈到这样的细节:冲绳在江户时代曾受萨摩藩的压迫,二战后期也作为防卫的前哨而被迫做出重大牺牲,具有萨摩藩血统的稻盛怀着对冲绳地区赎罪报恩的心态,在移动通信自由化的时候,在并非独立经济圈的冲绳地区设立单独的电话公司。
稻盛和夫的可贵,并不在于他的哲学有多高深。他的思想,其实一点也不高深。他的可贵,在于脚踏实地的去做,去真切不懈地历练自己的心。禅宗有一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中国近几百年来,正是因为太多了高谈阔论,丢掉了实实在在的内圣外王的实践,才导致了落后。这不是中国文化有问题,而是中国人出现了问题。
从稻盛的书中可以看到,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他的精神导师西乡隆盛,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被囚禁在海岛的时候,仍潜心攻读中国经典。究其实,整个日本文化,其核心正是来自中国的禅文化。日本人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而创造出伟大的事业,这对那些仍旧一味唾弃中国文化传统的国人,应是某种提醒吧。(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