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体会之七

(2009-11-16 11:51:08)
标签:

老子

分类: 中国文化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默默无闻利益万物,哪里需要它就去哪里。这是一般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水的做法,接近于无言无我的大道。为人当学习水的品格。随时知道处在需要他的合适的地方,心态涵容万物,能慷慨地付出,为人言行一致,为政或者做事如流水行云般巧妙易成,行动能应时而起恰到好处。因为象水一样不跟任何人竞争,而且象水一样恰到好处地成人之美,所以反倒是最得民心的。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觉得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其实已经什么都不是了。赚了大钱的人,往往会端着富有人的架子,这就是“持而盈之”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心态,离招致麻烦也就不久了。富有者的财富,除了个人努力,也是世间各种因缘造就的,自己享用之外,还应当回馈社会,才是来去有自的天道。就像现代社会,富豪们多做一些慈善活动,实际也是利益自己的方式。把财富拿来炫耀而遭致嫉恨,用本属于天下的财富去满足个人无尽的欲望,就难免因违逆天道而“自遗其咎”了。人当然可以富有,但是应知道保持谦卑的本色,让财富去成就该成就的社会事业。其他诸如位高权重者,知识丰富者,都当如是。“功遂身退”,该出手时出手了,事情也做好了,就该隐退了。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应该这样效仿天地之德,默默成就万物,却永远谦卑无言。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老子决不是倡导所谓的消极。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巧妙地利世,只是毫不居功而已。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不能时时都能对身心做主?身心能不能象婴儿一样柔软恬适?荡涤内心的尘埃,能不能让心如明镜毫无瑕疵?治理国家,能不能用一颗洞察世界的天然之心,防患未然,应时而动?眼耳鼻舌身意面临种种诱惑,但是能不能保持一颗沉静自主之心,使欲望知时知量?让整个身心智慧明达,能不能就让内心本有的光明绽放,而不诉诸知识的积累?发挥种种功能,投入种种事业,但是毫不执著,随做随丢,这是合道的做法。老子告诉人们,“道”的体悟,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身心修养,包括对身心的真实的把握,以及由愚痴到智慧明澈的变化。返老还童,化乱为治,都是“道”显现的功能。这是知识的积累和戏论,所无法达到的。把老子纳入思维推理为特点的“哲学”范畴,实在是大大歪曲了老子,也抽掉了东方文化崇尚实证体悟的这一精华所在。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世人通常是看重“有”什么,其实“空”的能量更大。一间屋子,起到装东西的作用的,其实是屋子里“空”的空间。正因为有“空”,就可以随着需要放置物品,就有无数种可能的“有”。人心蕴藏如海深广的智慧,但是我们因为在心中装满了“我”,没有空间容下他人和世界。心中放下这种小我的局限,能获得对整个世界的洞悉。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种种美好的声音,诱人的口味,捕猎时的纵情杀戮,种种贵重的物品,挑起人的种种欲望和暴力的放纵,让人成为欲望的奴隶而不自知。圣人之心,会反转向外驱驰的心念,驾驭张扬的欲望,使其转化为适宜的怡然的生活方式。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种种诱惑,我终不会为其所转,而能日日丰衣足食,心灵充实而不为物役,不也是一大乐事?当今社会,被称作“经济社会”,其实何尝不是一个人类被声色口味所挟持的社会?生活形态越来越丰富,痛苦比古人丝毫没有减少。现代人究竟是在美其名曰地“享受生活”,还是在“被生活所享受”的陷阱里而不自知?对现代人“娱乐至死”的检讨,是西方人觉察了西方社会的身心分离、心被物转的痛苦生活方式后的自然反思。要寻求真正的身心和谐安宁,人类必须要回归东方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因为执着自我有个身体存在,有个人的宠辱得失所在,所以身心不得完全自由。身心以及个人的感觉,究其实,都是一种意识的执着和局限。如果真能实修到身心虚明至“无”,自我也就与天下融为了一体,自己也就获得了究竟解脱。治理国家,只有能象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地对待天下、有这样的“自他不二”之心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按照老子的想法,最理想的为政者,应是悟得“无我”之道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