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世界的本来,是不可名状的。所谓美丑、高下、你我这些对立的观念,是人为的分别,跟实相无关。所以有一个古代故事说,一个很有修养的母亲对要出嫁的女儿说,去婆家不要做“好事”呀。女儿愕然。母亲接着说,连好事都不要做,坏事更不要做了!媳妇进门,孝敬长辈,亲爱丈夫,是情理中该做的事,你不必认为自己做了这些是在做“好事”,而至于好吃懒做之类的表现,那当然就不能做了。
我们认为有一个“好”,就必然有一个“坏”。所有的对立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用佛教的说法,这是“边见”,“着相”了。着相的人,不会懂得真正自在的道理。你执着认定一个“美”,往往麻烦就来了。被美色占据内心的人,就是被“美”的执着束缚了,往往由此而吃尽苦头,历来不缺这样的人。有洁癖的人,就是太认“干净”之相了,他过得因此也很难受。认定一个绝对的“善”,也是出问题的。美国人认定金融自由是不可争议的“善”,现在不是出了大纰漏吗?
所以应该学圣人,圣人的心,是不粘滞的。他只是根据规律,做平常的事。禅师说,我天天吃饭,可是没有吃到一粒米,天天穿衣,可是没有穿一根纱。他是不被任何外相所束缚的。
伟大的人可能做了一般人认为很了不起的事,但是他自己根本不认为做了什么。圣人是效仿天地精神的。万物春生夏长,星球日夜旋转,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你看谁说什么了?但是正因为做了利益群生的事,却毫不居功,所以才是最得人心的存在。想要不朽的,总是希望别人记得自己的功德的,都早朽亡了;智慧高明但是又能心态平常不拘功名的,越是不朽。
老子的“无为”,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可是我们很多喜欢老子的人,也往往学起老子的“无为清净”,有机会做利益社会的事,也以“清净无为”的名义而避之,对儒家传统中倡导的入世,认为那是意义不大的事。这就要注意,这里是否真的学到了老子的真意呢?老子的无为,是透察了人间之后的四两拨千斤。按照禅宗里的说法,是从“见山是山”的执着,到“见山不是山”的超越,再到“见山是山”的自在回归,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无切实的身心翻转和世间事功的磨练,就要注意不要只学了清净的表象,而实际上进入到了消极避世的鬼窟里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