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这个题目时,想起了高考时做一道数学题的经过。思考着,思考着,鬼使神差般地,加了一道延长线,题目立时三下五去二获得解答。
面临问题,脑中涌动着一股要探求明白的疑情,就是想知道如何解开疑难。在一个不期而遇的时候,打破疑团,豁然开朗。
人的大脑都有这样的智慧。但实际上是,大脑的智慧象大海一样深,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只用了一勺水。“捧着金饭碗要饭”,说的就是我们人类。
据报道,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大脑都只开发了将近百分之十。不过他留下了一句让后人充满憧憬和探索热情的话:“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对大脑无限潜能的认识。”
爱因斯坦是追求智慧开发的一个好榜样。他有一段话,谈到他在发现水星近日点运动时候的感受:“在黑暗中追寻自己可以感觉到却无法表达出来的真理,那种强烈的欲望以及在信心与不安之间的摆荡,直到形成突破而获得清明及理解的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知道。”
爱因斯坦是在参究,如同古代禅师的参禅。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面对问题,心中并没有预设的答案——也不可能事先有答案,学者的答案都是推理或假说——只是有着一股迫切想探求明白的激情。忘了自己,乃至废寝忘食。这就临近参究的状态。
人生路上没有“困难”二字。就怕你不去一探究竟。只要愿用脑,会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些有让人铭记的伟大成就的人,都是用脑不懈的人。
有时候,我们期待有人来带领自己。是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合格的老师,因为我们不知道通向智慧的奥妙;但是另一方面,真正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大脑。老师只是在合适的时候叫醒你,自己要会用心用脑。
中国古代禅师说,以心传心。“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
生活中,随处都要参究。家庭生活理不顺,人际关系搞不好,工作不顺利,乃至如果你关心社会—农民工问题怎么解决?金融危机怎么破解?都可以开动脑筋去一探究竟。
为什么明知不应该生气,可是内心就是忍不住?为什么明知不值得害怕,为什么还是怕怕的?你有一种持续的疑情,你就想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参究。
有疑,才会有悟。你必须有持续的疑情,也只有在疑情冰释的时候,悟才产生。阿基米德光着身子从浴缸里出来,喊着“我找到了!”之前,一直在探寻。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参究就意味着你在真正开始解决问题。你不怨天尤人。你反求诸己。你愿意承当人生。不必一定要有答案。探求的过程就是创造,就是美丽人生。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现代人,营养丰富,坐香车住豪宅,整日被海量的资讯包围,但是头脑却生锈了。没有探究和创造的人生,是灰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