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病了不打点滴又能怎么办?
(2008-11-16 12:17:06)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 |
朋友李烨的智慧教育培训学校请来了中医大夫刘国斌先生,请他做养生方面的讲座。讲座很受听众的欢迎,也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和印证。
当今中国有见地的中医,内心都有或隐或现的不平:中医的思想体系是伟大的,现在却遭受最难堪的沦落。这种不平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刘大夫的讲座内容,也涉及到了中医现状的无奈。
他说到中国卫生当局的某要人在某个场合发出的感叹:“中国人治病,再也不能只靠打点滴了。”
在相当多中国人的意识中,生病了去医院打点滴是顺理成章的事。记得笔者很小的时候,家里人生病,总是叫赤脚医生来“打吊针”,而“吊针”也一直打到今天。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打点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卫生部的要员无奈地说出了前半部分的话—“不能只靠打点滴了”,但是后半部分的话,它却没有能力说出来。生病了不打点滴,又能怎么办?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今天的中国人,生病了不看西医,又能怎么办?
看中医吗?或许在中医真正焕发了本有的优秀精神的那一天,它能办到这一点。至少在目前,中医几乎都西医化了。走遍全国治疗病人的刘大夫说,哪里的中医院不一样是西医的思维和设备?生病了不是照样叫病人打点滴呢?
在民间,也零散着一些没有受到西医肢解的比较纯正的中医,但是人数太少,又往往是处于有些无奈的“非法行医”的状态。刘大夫说,对很多病人,他很有信心治疗,但是实际上,如果病人都来找他,他一个人是绝对没有时间和精力应付的。刘大夫说,他非常希望能够教授一些高素质的弟子。
讲座的听众中多是比较年轻的父母,所以刘大夫讲座的内容也依听众的提问,很多内容围绕儿童养生展开来。
刘大夫说,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最好。跟奶粉相比,母乳的营养是最全面的。他说,孩子出生后的头8个月,最好都用母乳喂养。而实际情形是,现代许多的年轻母亲,据说为了保养体型,完全放弃了母乳喂养,把奶瓶早早放到婴儿的嘴上。
这种表现的背后,除了无知,还有自私吧。不喂奶就能保养体型,我是很怀疑的,不知道专家能否给出切实的调查报告来佐证时尚女士们的观点。刘大夫说,生孩子和给孩子喂奶,并不影响体型,不给孩子喂奶也不一定保持得了体型。有生了十几个孩子的母亲,由于身体一直保持着生机,生命很活跃;而刻意保持体型而拒绝母亲义务的,反倒可能先行衰老了。
笔者也想,天地生人,就有天地如此安排的道理。乳房的功能,不就是哺育后代吗?
刘大夫强调了一些日常养生的主张:不要吃过冷的食物,要尽量吃热一点的东西(当然不要过热)。
对这种主张的原因,我没有时间跟刘大夫做进一步的探讨。不过,依照朴素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体验,我是赞成这种主张的。人的生命存在,一个特点就是有热量。生命的延续,就需要热量的维持。人的胃本来是暖的,那就把温度适宜的东西带给它吧。如果你冬天的时候想到要加衣服保暖,为什么总是要用冰激凌来让胃的肌肉收缩和难受呢?
刘大夫说,现代人们强调日常要多喝水,这是误区。有了渴的感觉的时候喝水就可以了,他说。
我们的习惯中,早已自觉不自觉融进了所谓“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日常多喝水以利于新陈代谢,就是受西方医学的影响。笔者一个德国朋友每天都喝定量的很多的水,据她说是德国的营养专家建议的。
我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可以肯定,多喝水是不应该的,也没有切实的论据证实刘大夫的观点。但是从直觉上,笔者赞同“渴了再喝”的做法。
最大的和谐是道法自然,最真正的健康就是回归自然。人是天地自然的一分子,那就听从身体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吧。有了渴的感觉就喝水,没有渴的感觉,为什么要提前大量补充水分呢?刘先生举例说,朋友不缺钱,可是你拼命要借钱给他,这不是自招怨怒吗?
对自然平实之道,中国禅宗祖师有很好的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则眠”。不渴而硬要多喝水,不困而硬要上床睡觉,不饿而强行不断吃饭,谁敢肯定不是犯了妄加干预的错误吗?主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很有可能就不会赞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