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禅的戏论 |
转迷为觉,就是一种心的实证。佛陀说,烦恼就是菩提。如果只记得这句话,却没有真正的体验,那就是佛学范畴的事。如果只搞佛学,或如许多的学者,为什么学富五车,往往却该烦恼的烦恼,有的还要自杀呢?是因为学问只停留在学问,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实际考验到了,就不顶事了。
如果起而行之,就是另外的效用了。说烦恼即菩提,天地与我为一,为什么这么说呢?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说烦恼就是自在,为什么我的烦恼总是烦恼呢?一个疑问持续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在某个时机,不期而然,打破藩篱。这就是传承的参禅了。
或者用别的方法来破解烦恼。行深般若菠萝蜜多,就是方法。对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佛陀教她每天从井里提水的时候,对每个动作保持念念分明。长此以往,老太太由定生慧了。也有行禅的方法,在公园里自在行走,对一步步念念分明,享受投入行走的专一。长此以往,定能生慧。或每日做定课,盘腿静坐,心念随呼吸。久久功深,心地清明。
庄子说,美成在久。做世事需要持之以恒,心地的觉悟,也需要持久的置心一处。
人各种先天后天的原因,积累了各种成见偏见,形成各种烦恼。古人烦恼比较轻,因为民风淳朴,所以古代的人,往往在一个执着点上点破,学的人就打开了心。一个禅师讲法,下面千百十人,皆大欢喜。但是今天的社会,标榜的说法是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先进,但是实际上心里的烦恼重多了,成见和傲慢重多了。所以难以一言之下敞开。
种种办法,都因烦恼而有。有病才有药。释迦拈花,迦叶就笑了。因为迦叶没有病,所以就笑了。其他人都心里有病,所以闹心不知道应对。
人本来是没有病的。病是自己不知不觉揽的。不能顿时觉悟,就需要方法来打破这种成见和藩篱。观呼吸,行禅,都是从乱向止回归的方法。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