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演艺界里多学佛人?

(2008-03-31 13:52:00)
标签:

演艺界

佛教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
 
   看到一篇博文,说的是当今演艺界,有许多学佛的人。张国立、付笛生、李连杰,一下只记得这几个名字,当然还有很多。演艺界学佛的比例,比普通人群学佛的比例,要高很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无论这些演艺人员对”佛“是如何看待的,他们寻求的佛是否真的就是“觉悟”。但是一个是共同的,在名利双收之后,他们要寻找一个精神的归依。
  经历过荣华富贵、曾经位高权重的人,对名利的实质最容易看得真切。这有必然的道理。所有没有得到的东西,你认为它价值千金,而一旦得到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并不那么宝贵。在蠢材大叔的博客中,录了中国某前领导人的一首诗,讲述的就是自己“欲放下权柄,教几个小小蒙童”的心情。
  古人说,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这里的“之”,大概应该就是指“觉悟”的意思了。我们多数是困而知之者,因为连主动“学而知之”的也不多。就是说,必须在生活中经历了重负和磨难,才知道要翻身要觉悟,才知道人生还是需要有一个升华,否则过得是有些迷茫和被奴役了。
  明星们追求名利,终于成为名利场上的众人瞩目的人物。他们志得意满的时候,可能发现烦恼更多、更不自在了,也觉察到,名利原来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于是要寻找超越。无疑,他们学佛的动机,应该就是在寻求一种对现实缠缚的超脱。当然,如果他们能真正把佛教当作“利乐有情”的智慧来领悟,而不是只求自己的一己清净,那就更妙了。
  古人有一句话:英雄到老皆归佛,名将还山不论兵。说的是经历了坎坷沉浮、成功失败之后,回归安心从容。只有当生命的灿烂归于平淡的时候,平淡才是真平淡。这也意味着,学佛绝非是举着高香去庙子里企求发财,并非只是老太太敲着木鱼安度晚年,至少是在有深重的生命体验之后的心灵超越。
  生活是应该有经历的。只要有心,坎坷是让你觉悟的道场。“世间尘劳,为如来种。”贪图安逸的人,把小小的安逸当作幸福,不会知道攀越高峰之后极目四望的自在。也有的人,从文字里寻找一些佛理,便要寻求超越,往往是走进了毫无生机的平淡,就沦落为文字禅或口头禅了。
  王安石的老师是真净禅师。在王安石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来找真净学禅,真净不搭理他,对他说,你现在不适合学禅,因为你的名利心还重得很。而在王安石历经了事业兴衰之后,真净主动找到他说,现在你可以学禅了。
  举王安石的例子,并不表示,禅是一种经历了世间沉浮之后的虚无主义。恰恰相反。佛禅是教你更加看清生命的实质,更无碍地履行世间的责任,而不是以追逐名利为生命的目的。
  古代的士大夫,多数都有禅的情怀,宋代三分之二的士大夫学禅:张商英、张九成、黄庭坚等等。他们都能把出世的情怀赋予入世的事业,事功博大却又心无挂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