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海德格尔禅道老子庄子存在主义 |
分类: 西方文化 |
他的思想, 核心处受到中国思想的启发,主要是老庄和禅。笔者在此引用一些资料,证明他的思想受到中国道家和禅宗的影响。
对于涉猎道家和禅宗思想的问题,他本人的态度表现得很暧昧。但是他在一些场合,承认东方思想与他自己的思想尝试之间存在着一种“深深隐藏着的亲缘关系”。但是显然,他除了偶然的暗示之外,没有对这“亲缘关系”做进一步的阐释,他没有说明什么时候开始读关于老庄与禅宗的东西。人们只有通过别人的观察对此进一步印证。
而在同时,西方关于海德格尔的传记或学术研究之类“仍然无视欧洲之外的源泉和影响”。也有许多希望发现海氏与东方思想更多联系的努力并不顺利,有研究者到弗莱堡和马堡的大学图书馆里调查海的借书记录,遭到断然拒绝。这种行为我们很熟悉,就是维护欧洲中心论的努力。西方大哲学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那是西方人从心底不愿意接受的事。
但是有许多熟悉他的人、跟他有交往的人提出不少的材料,证明他受到老庄和禅宗很多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更是容易看到他的思想跟道家和禅宗的密切联系。
据《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作者赖因哈德·梅伊考证,德译本的道家经典1870年就已经问世。而有可靠的材料表明,二三十年代,海氏就比较系统读过老庄及禅宗经典。赖因哈德"梅依提到,海德格尔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熟悉一个由马丁"布伯编选的《庄子》德译本。这个版本由因塞尔出版社以《庄子的语录与寓言》为题在1910年出版于莱比锡。在1930年10月一个讲座中,当与人辩论“人是否能将自己放到别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时,他当场向主人索取德文版的《庄子》,主人于是就找到了这个版本。海于是就跟参加者们读了《秋水》中庄子与惠施”濠梁观鱼“的著名辩论,让大家理解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
亨利希"威耶冈德"皮泽特(著有《与海德格尔相识与对话》)说,海德格尔熟悉东亚思想。“他感觉到自己在被这个世界所吸引,而这个世界也很乐于接纳他”。
日本哲学者西谷启治跟海有多次的交往,1938年当他把铃木大拙的《论禅宗》第一卷赠给海时,发现海已经读过此书,并特别热切希望与他讨论这书。西谷回忆:“关于形而上学,海德格尔试图深入一步来探询存在于其下的东西。显然,这种努力与东方的智慧,诸如《老子》、《庄子》和禅宗,直接发生了关联。为此,海德格尔经常向我探问与禅宗有关的问题。”
梅伊的书中提到,海德格尔在一封致恩斯特"荣格尔(Ernst
Juenger)的信中大量引用了坚"乌伦布鲁克所译《老子》第四十七章的内容。另外,在1964年9月与一位来自曼谷的佛教僧侣谈话时说他自己“经常听从老子的教诲”,然而他清楚他只能凭借诸如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译作为中介。”
当僧人说到“空并不是‘无’,而是完全的他者:圆满。无人能名之。不过,它-作为既无亦有的东西――也是圆满成就的涅磐”,海德格尔这样回答,“那正是我一生所言说的东西”。类似的话海德格尔在读过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的一部著作后也曾说过。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的几处段落里直接言及“道”和老庄。比如,1958年发表的《思想的根本原则》一文中,海引用了老子二十八章中“知其白,守其黑”。1962年做的《流传的语言和技术的语言》演讲中援引《庄子》无用大树的一段话。
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曾一起合译《老子》,不过只有八章。但是有研究表明,这个翻译的过程对海的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他接待了许多东亚同行的访问,跟他们讨论有关老庄与禅宗的问题。早在20年代,就跟日本当代哲学重要人物田边元、西田几多郎、九鬼周造等交往。他也“曾向来访者承认自己的思想与道家和禅宗传统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曾向人表示,“虽然他很早与日本哲学家合作,但事实上他从中国思想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18,东亚思想)不过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日本哲学是无法跟中国思想分开的。日本禅宗的渊源,很清楚地根源于中国。
格瑞汉"帕克斯说,在写作《存在与时间》期间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至少是部分)平行关系,很可能便得自于他在这个时期对《庄子》的熟读。而他对禅宗文献的了解也可能是在这个时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