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何满身脏水?

(2007-02-24 16:08:13)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史中,孔子是名声最大的人,也是受到误解最深的人。
笔者以为,当今颂扬孔子的,多半没有找到孔子的真精神。而斥责孔子的(比如黎鸣先生),也不是真正了解孔子。
笔者以为,放在当时的春秋时代,孔子是相当完美的人。放在今天,如果剔除了历史局限的东西,他依然相当完美的人。而他所倡导的建设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大的精神原则,也无可挑剔.
孔子的精神核心,就是倡导“仁”。这个仁,外语没法翻译,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智慧、仁爱、勇敢乃至一切人类的至美的品格都包含其中。仁有体有用,表里如一。内在的光明智慧通达,也在外在显示出来,显示出有修养的种种举止。
那么如何达到仁?需要学。要学而时习之。要日三省吾身。孔子倡导所有人都这样做。整个《论语》,基本也是围绕着仁以及如何达到仁这种精神核心展开。这是孔子思想的总线索。
孔子这样的倡导,我看不出有任何问题。对个人,对社会,这样的倡导和实践在任何时代都是好的。
要正确评价孔子,要把孔子还原到当时的时代来看。一百多年来,许多责骂孔子的,其实犯了一个大的毛病,就是抓住表面的话语。其实,孔子说的话,是两千多年前的情况。抓住当时的话,来斥责孔子这不对那不对,证明评价他的人脑子有些死。这就象现代人谈当代的问题,虽然很切合现代社会,但你的五代孙如果只站在他的立场说话,会说你的话过时乃至倒退一样。
这里笔者想解析一下两个主要误解。

误解之一:孔子倡导森严等级,为统治阶级说话。
笔者认为这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所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四处游说,极力倡导每个人努力修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和谐有秩序的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人作为孔子倡导等级森严的靶子。我以为人们理解错了。而之所以理解错,就是因为拘泥了当时的背景,也因为断章取义。
这段话,首先请看出处: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孔子教导他,一个好的社会,国君应该做好国君的角色,臣子要做好臣子,父亲做好父亲角色,儿子做好儿子的角色。齐景公懂了,回答说,如果国君不象国君,臣子不象臣子,父亲不象父亲,儿子不象儿子,国家就一团糟,就是有饭,我也吃不上啊。
用现代话来理解这话,孔子其实在倡导人人要敬业爱岗,各个机构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孔子这话,其实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原则。他并没有规定,一个国家一定必须要是君主制。孔子始终没有这样讲过。因为当时是诸侯统治,所以他就根据当时情况来提建议。如果放在当今世界的民主制度下,那么也就要理解为现在制度下各个职位,要各守其职责。比如,议会要负议会的责任,政府要负担政府的职责,百姓也需要做合格公民。孔子要在今天,我肯定他会做这样的建议,而不是说,一定要退回到君主专制。
其实,孔子非常推崇民主.读论语,就有一个深刻印象,孔子最推崇尧舜禹的"公天下"。公天下,其实就是民主的精神:天下是百姓的,不是君主的。

误解之二:孔子只提倡人治。
看孔子的思想,的确反映出人治的特色.但是,这里的人治,并不是领导者可以任意而为,而是有行为规矩的.孔子始终倡导"仁",这仁的修养,就是对领导者的严格要求.
如果要细化,可以看到,孔子其实十分提倡“礼”治--这里的礼,当然来自仁这个根本。《论语》处处,都有礼的倡导。“富而好礼”;“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什么是礼呢?就是孔子倡导的一套行为秩序和道德规范。这种礼的体系,在孔子看来,是对上对下都有约束力的。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礼的体系,其实可以看做法的体系。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孔子提倡礼,这何尝不是在倡导遵守法律体系呢?况且,孔子对上对下都是提倡要知礼的,比如对君子要"约之以礼"。这用现代的观点看,是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实,用现代观点看,可以理解为克己复“法”。在有违反道德或法律的冲动的时候,要克制自己,回到法律的框架内。这种倡导非常有现代意义嘛。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孔子提倡的礼,放到现在根本是倒退,所以孔子很迂腐,所以孔子要被打倒。那又证明了这些人自己脑子死。孔子是历史上的人嘛,他倡导的礼,当时是先进的。我们要看到他的精神大原则才对。
孔子本人,是灵活而不拘泥的.用现代话说,是有创新头脑的人。因材施教,说明他一点不固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更说明他对世界的看法。
孔子被误解,与历史上统治者滥用孔子有很大关联。比如把“君君臣臣”作为等级森严的训诫而来要求下面一味服从上级。统治者当然喜欢这样的解释,自己可以无法无天,而下面人则必须始终服从。可是明眼人要知道,被滥用的孔子不是孔子本身。
孔子被误解,也与后来所谓的孔子的门徒们的错误解释有很大关联。宋儒就相当大程度误解和僵化孔子,以至于在人们心目中,孔子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迂腐人。
要理解孔子,应该看到字面背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其实,任何传统的东西,如果只拘泥当时的形式,一定都是属于博物馆里的。
也并非凭字面就可以进入孔子的境界。孔子得意弟子之一的子路承认:“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说,孔子谈的性(不是男女的性)以及天道,难以理解,不可思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孔子形容天的境界的,也应该是他的心胸的流露。大道无言,说的是孔子的境界.
每个人尽可以用自己的见地去诠释孔子,去赞颂或者斥责孔子,但那只是每个人自己的孔子。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孔子.真正的孔子,恐怕都与这些不相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