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

(2007-10-25 11:52:29)

《领事三部曲》

《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安娜·玛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定价分别为29.0028.0030.00

 

小说领事三部曲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我们浓墨重彩地勾勒了一段中国的魔幻现实:一个1914年生于中国重庆的纯正法国后裔,随担任法国驻华领事的父亲迁居成都、然后是昆明,他是云南军阀唐继尧的小友,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的玩伴,童年时便已游历中国的西南并直下法属印度支那,1924年他被母亲带回巴黎……

 

上述不仅是《领事三部曲》的故事主线,也是作者博达尔的真实身世。如同越南之于杜拉斯,印度之于奈保尔,中国是博达尔童年的魔幻记忆,氤氲不散的情结。生命末年,回溯往昔,博达尔曾高呼写作万岁写作是超越死亡的永恒,想必他每每动笔把中国化为永恒之时,由于中国这个形象掣过脑际,情感必定丰满至极,褒贬不一。而作为一个国人,忖度当日之中国,对某些真相起码应该有直面的勇气。小说中博达尔一家真名上阵,没半点闪避,外加第一人称的回忆式叙事,读来自传气息浓烈,俨然一部家族发迹史。而文字对中国那段军阀纷争、外强掠夺的大时代的钜细还原,给予了法国人无限猎奇快感,而国人看了,不免疑窦丛生,无论是对历史抑或我们所熟稔的人物。会犯忌。因故,对这套书,译者通常敬而远之,以免竹篮打水。在汉译过程中,许钧最满意的是两位弟子陈寒与沈珂的努力,虽然遣词造句过于炫技,但这也正是博达尔的文风特点。在他看来,博达尔小说之美在于文字的华美以及对人物心理纤细而神奇的剖析。他的文笔靡丽、乖僻,词条柳发,简直琳琅满目,而对于心理的剖析又极其犀利,堪称观察大师。      许钧

 

《神谕之夜》

[]保罗·奥斯特 著,潘帕

译林出版社,20068

定价18.50

 

保罗·奥斯特从来只写纽约的故事,成名于

八十年代,至今新作不断,一支笔搭过了两个世纪的尾和头。他是纯写实派,文风幽淡,用字简白。《神谕之夜》是他的2003年的新作,也是他迄今结构最精巧、悬念和人物更为错综的一部作品。故事从一个大病初愈的作家偶获一本蓝色笔记本开始,引发一连串神秘事件和生活变故,采用的依旧是典型的奥斯特式叙事,故事里套故事。最里面的核是一个取自《马耳他之鹰》里的一个失踪故事。通过悬念、巧合和细节的设置,在清晰如流水的讲述里,奥斯特不动声色地全面展开了他的哲学。而沉浸在纽约故事中的读者,在想象与现实,过去、现在与未来明暗交错的间隙,似乎对写作、时间和存在的本质也有了惊鸿一瞥的感受。

 

熟悉纽约的读者都认为他的描摹深得城中之味,不熟悉的读者也许会从迷离印象中生出对这个城市的向往。保罗·奥斯特同时也是悬疑派。虽然所录皆是平常人日常事,但却以侦探小说的叙事技法道来,乍读有如鬼故事,幽暗而充满悬念,引人追读。然而悬疑也是一种外化和表达的手段,奥斯特本质上是一个实验派,小说对他同时是一种发问和思辨的空间。很多作家,为了在作品中完成形而上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超现实或寓言化的元素。奥斯特不需要这样,这得益于他纯熟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上的雕镂。《神谕之夜》的译者潘帕说,奥斯特的叙事技巧就是他的哲学,就是这个意思。

 

 

奥斯特在艺术领域兴趣广泛,写作之外也涉足电影,当过戛纳影展评委,还曾和香港导演王颖合作数次。1990年,《柏林苍穹下》的导演威姆·文德斯邀他就《马耳他之鹰》里的一个段子合导一部电影。由于经费问题电影没拍成,但十年来,在他的脑海中,围绕这个核渐渐浮现出一个人和他的生活。我终于找到一个地方来安放它,一个新的文本。这就是《神谕之夜》。      Eustac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