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朔:一半敌敌畏,一半蜂蜜

(2007-05-09 14:01:29)
分类: 文化 Listings
 

王朔自诩为进步大作的《我的千岁寒》共收集了他写于2005年、2006年的六部作品,分别是小说《我的千岁寒》,电影剧本《宫里的日子》、《妄想照进现实》,酷评电影的《与孙甘露对话》以及北京话版《金刚经》和《唯物论史纲》。看罢之后,一场类似冰火两重天的折磨也在我身上悄然停滞。从激赏到扼腕,如此大起大落,直叫我回溯起王朔某部通俗名作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笔者切身参演了王朔所谓新书发布会的闹剧,听过笑过,充耳难闻。不过,王朔有那么两段言论迄今共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读者别想控制我,他们爱读不读。”、“为什么我的书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因为那里的文字校对都是老法师,老把我那些挑战中文写作极限的好词妙句平庸化、迂腐化。”

 

真正的作者,应该只为自己的艺术之心写作。一个独立审美的王朔,从一堆肤皮潦草中升腾矗立,真是意外,而这一切都拜小说《我的千岁寒》所赐。

王朔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失去了能力:“1991年后,我就蔫菜了,当时就想写一个特别牛的东西,可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他委身于国学经典,原想用比较先锋而独创的手法好好进步一番,“我要是都让你们看懂了,孙子们指不定怎么鄙视我,多少年了,怎么还不进步。”于是他酿起了晦涩难懂的“敌敌畏”,酿到一半,困于文体局限:“《我的千岁寒》本是写给张元的电影剧本,屡经三稿,认识每提高就重写一遍。”只得往剩余的瓶子里灌蜂蜜。私认为如果把小说后三十五页的蜂蜜剔除,这将是王朔自落笔以来,仅次于《动物凶猛》的佳作。

 

《我的千岁寒》取材自《六祖坛经》。王朔用蔡志忠漫画名著的搞笑姿态来临摹释迦牟尼莅临中土,传佛学衣钵,六祖惠能从五祖弘忍接过衣钵的故事。之所以难看懂,在于王朔对中文叙事极限的挑战,这种尝试不比当年高行健写《灵山》少折腾。于是大家看到了“我在云吹间载浮载沉,飘向平原,摇目垂了”诸如此类写意而画面感十足的文字,还有把数句的主谓宾糅合在一起,没有半个标点的文字游戏。有评论根据王朔一句“我的写作让中文有了时态”认为他在学詹姆斯·乔伊斯。事实上,王朔只玩了些皮毛,卢惠能小时候那段还不错,散文化的文字,王朔招牌式幽默在恣意,读来盎然有趣,掩卷仍不失况味。小说从卢惠能上黄梅山参佛起,变了味。看不懂之辈应该跳过前五十七页,从这儿往下读,看只有对话的小说,总不该迷糊了。

 

再说红花身边的五片绿叶。《妄想照进现实》已经被徐静蕾拍成了电影《梦想照进现实》,那个电影只拍了二分之一的剧本内容。这次收录的完整版可以让喜欢京味海侃的朋友大呼过瘾。《宫里的日子》是徐静蕾拍到现在都没谱儿的电影剧本,故事取自《资治通鉴·唐纪》。王朔用非常现代的语言戏说这些精彩故事,竟然有人看不懂,只能怪他们国学猥琐,抑或太没有阅读耐性,被王朔几个恶搞式的人物名“阿武”、“高阳”、“老李”、“小李”就给糊弄了。之前,王朔曾表示:“新书是写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赶时髦的人别看,生活太美好的别看。”俨然把读者群提升到中年之后的老同志那儿,但是王朔可曾思忖,这个特定群体都愿意看他用北京话把《金刚经》翻译一遍?干吗舍近求远,放着文言文原著不读!“大话”式的幽默,那是年轻人的图腾。

 

弱水三千,何愁一瓢。既然你王朔钱多到要捐给社会,何必悬崖勒马?所幸,《我的千岁寒》只是一个引子,六祖惠能还有不少大智慧大故事值得改编,不妨拭目,看看王朔下一步怎么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