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歪批西游 |
须菩提老祖居住在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小区的构造和土耳其国的国旗设计倒颇有几分相似。名字也起的很有意思,寓意:方寸之间大有天地、星月交辉闪耀光华,比喻了这是个出人才产人才的好地方。
须菩提老祖门下弟子众多,已经毕业的职场精英加上硕士在读的研究生,不计其数。孙悟空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同班同学尚且有三四十人之多,可见须菩提教授的社会影响力。但须菩提老师没有把教育当作产业化来进行运作,按照他的影响力和办学条件,一个学生一年收他一百两银子学费,想必考他研究生的学生还是会排成长队。但是我们看见,须菩提老祖并没有这么做,且看孙悟空上门求学,学杂费一毛都没有,只是由于态度诚恳,“志心朝礼”,于是就顺利成为毕业班的插班生。孙悟空无疑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一个爱才如命的好老师,对于“求贤若渴”的猴子来讲,这种一拍即合的遭遇是可遇不可求了。要是换到现在,估计孙悟空为了筹集学费,恐怕要不得不拿把吉它去北京地铁卖唱为生了,当然,他还不能被城管人员看见。
当孙悟空面对须菩提老祖的初试的时候,对于个人简历上父母栏、姓名一片空白的猴王,须教授没有惊诧万分,而是在内心大声喝彩,且看原文:
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的,却是石头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须教授慧眼识英雄,知道英雄不论出身,虽然猴王没有身份证,而且是偷渡来的黑户口,但他怀着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楞是收下了这个颇有潜质的学生,事实证明,须教授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正是这个无父无母无名的三无人员!可见须教授的目光是何等的敏锐。不得不说,须教授帮学生取名排辈,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在太能打动流浪少年孙悟空的心了。孙悟空拜师前,四处奔波,颠沛流离十数个年头,谁来同情和照顾他?只有须教授,举手投足间,就以一件简单的行为牢牢捕获了孙悟空的心,奠定了孙悟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同样,孙悟空的第二个师傅唐僧,也只是简单地为他做了一身虎皮裙,但孙悟空对他的感激之情铭记在心,即便在以后的取经道路中唐三藏不停地呵斥和冤枉他,孙悟空还是能忍则忍,可见须教授对孙悟空潜移默化作用之重要。
孙悟空渡过两重大海、踏遍三座大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对于这种结局,他很喜欢。然而须教授本着“玉不琢不成器”的原则,没有象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一样收徒后马上开课学习,而是先让孙悟空“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忙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每日如此。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在洞中不觉六七年”。
须教授这么做,颇有点类似当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讲究素质教育,知道他还刚刚从猿到人迈出第一步,生活习性还停留在猴性难驯的阶段,因此象小学教育一样对孙悟空进行扫盲的初级培训,进行启蒙教育。这一段时间维持了六七年光阴,按照如今的小学课程,五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孙悟空是半人半猴,因此多出一两年,这个时间掌控地相当有分寸。《神雕侠侣》中黄蓉教导少年杨过先读《论语》而不是直接传授武艺也是这个道理。
孙悟空在须教授门下过了六七年后,从小学顺利地进入初中。要学习的东西就多了,计有“术”、“流”、“静”、“动”等四大基础学科。“术”类似算命,和唯心主义哲学沾边;“流”是纵横家的必修课,靠近政治;“静”则专心老庄研究,有汉语言文学的影子;“动”则主要讲究炼丹制药,颇有原始的化学课程雏形。然而孙悟空的目标很明确:不能长生不老,我坚决不学!
孙悟空当年不顾关山重隔,就是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才和须教授走到一起来。但是须教授的初中课程竟然教一些哲学、政治、文学和化学课程,这实在让他很失望。他心目中的理想,象肥皂泡一样,顿时破灭了。可以想象,如果须教授因此动怒,进而呵斥他,孙悟空会不会主动退学?可能性相当大。
但是,当孙悟空的同班同学纷纷对孙悟空表示愤慨的时候,须教授得意地笑了,因为他知道:孺子可教!其他的学生,学到初中阶段就认为足够了,用他们自己的理想来说就是“给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可谓鼠目寸光。但是孙悟空不是,他的终级目标是解答哥德巴赫猜想,而不是普通的“a的四次方求导”!
当须教授暗示孙悟空三更时分后门来找他的时候,师徒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友谊拴在了一起!如果孙悟空徒有理想,缺少领会精神,须教授同样不能全盘托出。当孙悟空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和一个正确的对手展开一场正确的培训的时候,注定了他,从此拥有大闹天宫的本钱!
当孙悟空学会长生不老术的总口诀的时候,等于高中毕业,顺利考上大学;当孙悟空又用整整三年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口诀以后,顺利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等于是本科毕业论文通过了。而当孙悟空又学会了翻筋斗云的时候,他的功力此时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此时此刻的孙悟空已经远远地把他的师兄们抛在后面,所剩下的,大约就是社会实践这一课了。
须教授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对他的学校教育培养,孙悟空此时已经具备了一个高等人才的种种条件,但社会阅历严重不足,没有工作经验,将来在社会上一定会被欺骗和利用。于是当孙悟空变松树和同学们开玩笑的时候,须教授一反常态,对于这么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大做文章,甚至剥夺了孙悟空的学籍,勒令其退学。
这份惩罚怎么看都是相当严厉的,但我认为,这正是须教授苦心经营的所在!他知道,孙悟空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但是残酷的社会将会逐渐磨平他的棱角,这个社会实践课,斜月三星洞是万万不能帮助他的,孙悟空必须要亲自去实践,去体验。为了给他一个深刻的印象,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须教授不惜破坏自己的形象,不惜用自污的方式来告诫孙悟空:
这个(变化)功夫,可好在人面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自然害你,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须教授将社会的残酷冷血揭露地淋漓尽致,苦口婆心提醒孙悟空当心社会不比学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读书至此,浑身一震。
当孙悟空含泪告辞的时候,须教授又不尽人情地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回回看到这里,热泪盈眶。须教授这么说,自然知道以孙悟空的性格,将来必定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也有可能成为江洋大盗,是正是邪,全在他一念之间。自己已不能管束他,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自己负责。孙悟空的社会实践课,完全要靠他自己去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后漫漫人生路,总不能始终在他的左右,既然如此,不如冒险一点,直接授权给他。
须教授这么做,固然有划清界限之嫌疑,但是我更认为,能够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远比那些“事无巨细亲自出马”的家长值得敬佩。
须教授没有看错人,当孙悟空灭混世魔王、龙宫借宝、幽冥除名、大闹天宫的时候,确实完成了足够的社会实践活动。孙悟空无法无天,几近魔道,但好在他自身的硬件设施不错,最终还是刑满释放,踏上另外一条锻炼道路,只是另外那个和尚师傅人品和须教授一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又或许,须教授早知道孙悟空将大闹一场,他是无父无母的孩子,天庭无法找到他的监护人。而自己,自然不能让“师傅”的头衔成为限制他行动的路障,与其成为狙绊他前进的拦路虎,不如自己退到幕后,从而成全学生的丰功伟绩。
当孙悟空含泪离去的时候,想必须教授的内心也是相当难过的。整本《西游记》从这里开始,对须教授就再也没有一言半语描述,实在是令人感叹嗟伤不己!
须菩提老祖特别象《笑傲江湖》中的华山前辈风清扬,成功将令狐冲打造成一块美仑美奂的绝顶美玉,而且传授“独孤九剑”后悄然归隐,只留下“老夫晚年得此佳徒,实在大敞老怀”这样的豪迈留言。对于这样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前辈高人,一心教育不求名利,我们除了景仰和赞叹外,还能做什么?
只可惜,象陆德铭、北航招生办公室之类的老师太多,而象须教授这样专心教学以人为本的好老师现在又实在太少。
须菩提老祖的故事告诉我们:
1,学生挑老师,老师同样也挑学生,得到双赢的局面是多么难能可贵。
2,当知道一件不可预知后果的事情要发生,提前给自己安排好归宿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