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硕著《音乐剧的文硕视野》后记

(2006-04-02 20:19:10)
分类: 音乐剧研究
文硕著《音乐剧的文硕视野》后记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除希望与大家分享我们《爱我就给我跳支舞》创作团队三年以来的创作经验以外,我想当中还有点私心。
 
对于中国几部先后上演的、颇有影响的歌舞剧,我都在最快时间内写出剧评,引发的争论也是一波又一波,甚至有人撰写反驳文章,一个论坛挨着一个论坛地发帖向我宣战!还有人宣称:你很有水平,但不要用你的水平来卖弄,有一点可以肯定,友迷们也都知道另一个名字,就是“文硕”,而且这个名字知名度很高很高………
 
做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一种乐趣,它可以为音乐剧正名,但反过来也是为了验明正身。
 
质疑目前一些所谓歌舞剧的音乐剧特性,也等于在问:在阅读我的一系列音乐剧评论中,大家到底得到些什么启发?
 
我觉得自己的评论力度还远远不够,于是,出现了这本书,出现了书中的观点、关注、例解、兴趣与视点。
 
 
极端例子:
 
新浪网帖:神经病,有必要这么叫真吗?脑子有问题。总有些人自命清高。很多事他都看不顺眼,他可以从别人身上挑很多毛病出来,还引经据典,以证明自己的高深。别人有创新,很成功,他就眼红,不愉快,于是就唠唠叨叨,其实是小人!
 
文硕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歌舞剧是古典戏曲向现代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的过渡。它在作为西方戏剧的话剧的基础上通过动作“舞”化、声音“歌”化而展开歌舞叙事,其出现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非文学化的戏剧运动的兴起。由此看来,它的创作方法和审美趣味当然与来自于美国的musical Play相差甚大。无论从歌舞形态还是整合质量来说,根本无法与戏曲和音乐剧相提并论。
 
虽然古典戏曲、近代歌舞剧和美国音乐剧从“歌舞叙事”之根上说,都属于歌舞剧之列,但只要我们仔细追寻他们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源,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中外歌舞叙事发展的“三驾马车”:古典歌舞剧、近代歌舞剧和现代歌舞剧。他们根本就不是一颗树上长出的果、一根藤上开出的花。
 
如果说作为古典歌舞剧的戏曲和作为现代歌舞剧的音乐剧已经由米做成酒,形质皆变,从而散发出醉人的芳香的话,那么,近代歌舞剧充其量只是由米变成饭,因而需要升华。  目前许多原创华语音乐剧虽然自称为音乐剧,其实还处在“夹生”状态,离变成芳香醇朴的美酒还差得很远。

 
剧评有时是一种有力的解构,有时则是对大牌“明星秀”霸权的一种批判,尽管有时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文硕真的经常还在梦中听着音乐剧呢。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他(她)必须清楚,他们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是他(她)自己的,必须为戏剧服务:该接吻就要接吻,该拥抱就要拥抱,该做爱就要做爱,当然,必须是戏剧需要。如果为接吻而接吻、为拥抱而拥抱、为做爱而做爱,那就成了三级片。音乐剧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为歌而歌,为舞而舞。音乐剧是那种当台词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你开始歌唱;当动作不能体现激昂的情绪时,你开始跳舞。如果你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氛围不适应,再动听的旋律、再悦目的舞姿也是价值不大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style,如果style不适合剧中人物角色,再大腕的明星也应该靠边站。何处安插音乐、何时植入舞蹈,都必需给出充足的戏剧理由。
 
 
中性例子:
 
新浪网帖:拜读此评论,我对作者是否完整地观赏了《金沙》持怀疑态度。作者似乎是在内心已经否定了《金沙》的情况下去看《金沙》的。在此,我仅希望作者能放平心态去看;最好作者能亲自到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去看看,去用心去体会,再用心去体会《金沙》。
 
文硕视野:音乐剧是“戏剧”,不是以故事串连的“音乐”,音乐和歌曲是这出“戏剧”里的台词,舞蹈是这出“戏剧”里的动作,看《金沙》似乎太自觉把自己定位成“音乐”剧,而不是音乐“剧”,煞费工夫在铺排电光火石的演场会现场特效,却没花太多精神在经营一个戏剧幻觉空间。
 
吴老之“笔墨等于零”破的是:技法教条,思维守旧。立的是:还东方造型之本,扬国画意象之魂。破立之间,观点自明。“歌舞等于零”要消解的正是目前音乐剧界一哄而起地、盲目地将传统意义上的强串线索、矫情空洞的歌舞秀硬拧成音乐剧核心价值标准的肤浅音乐剧创作观与审美观;要建构的正是具有专业导航意义的先有音乐剧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体系、再论歌舞视听之美的立体戏剧精神。

 
整合性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是流动的、魔术般变化万千的,有着新生命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歌可以节舞,舞可以节乐,歌、舞、乐与剧本、唱词、舞美共冶一炉,又与“剧”打成一片,连成一体,想分也分不开,想拆也拆不散,想打也打不走。换言之,有机整合实质上是一种音乐剧本质导向的各种有机整合形式的历练与磨合,它遵循音乐剧特有的美学逻辑脉络,使分化了的歌舞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无缝的有机联系,并产生每一独立歌舞元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戏剧意义,具有综合型的特点。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五大范畴合而为一的整合美学态势,构筑了一个以 “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从而在一个超越传统歌舞剧的崭新起点上,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戏剧结构状态,完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审美情趣升华。
 
 
中性例子:
 
新浪网帖:我相信国内的人也会有同感,中国现阶段的观众,多数是满足“有无问题”,然后是“好不好的问题”,至于“对不对”还没提上日程表。就象人吃不到大龙虾的日子,吃点小对虾也好,即使知道味道不对,至少解馋!关键是市场上要有专家大量供应正宗大龙虾啊!当然,在音乐剧领域讨论学术问题是完全及时和必要的,也是对一般人欣赏音乐剧能力的提高。
 
文硕视野:戏剧由综合而成为超艺术,似乎是一种艺术狂想。音乐剧怎么可能由综合而超越呢?音乐剧中诸种元素之间以及它们与音乐剧艺术的关系如何?其他元素在音乐剧艺术整体中的功能如何?是否有一种元素在音乐剧中占主导地位,比如音乐?
一般而言,当两种或三种甚至更多的音乐剧元素在同一作品中呈现的时候,一种元素总是想控制另外一种元素,不是音乐窒息了舞蹈,就是舞蹈削弱了故事,从而使各种元素失去了综合叙事的能力。强调音乐剧的综合性,就意味着音乐剧中诸元素不能独立,而不具有独立意义就意味着诸元素无所谓主次,都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存在。结构主义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
 
“综合性”与“整合性”并不意味着大拼盘、大杂烩。因为近代戏剧是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综合而成的一种艺术。但是近来很有人误会“综合”的意义。他们以为“综”就是“总起来”,“合”就是“合拢去”。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因为各种艺术既有各个的独立性,假如戏剧是文学、绘画、音乐综合起来的,那么,它自己岂不是没有了独立性?所以我们称戏剧为“综合的艺术”是指它用文学、音乐、绘画及其他艺术当媒介,而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正如线条、颜色、声音、节奏媒介了绘画与音乐。不过戏剧比较复杂罢了。所以,对于戏剧来说,“综合”并不是“总起来”、“合龙去”,而是一种“配合”与“调和”的意思,犹如把油、盐、酱、醋、葱、椒、姜调配成佳肴。

 
这本专著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历史的,也是比较的,希望大家能够透过这个立体透视镜多维地去审视各种不同的歌舞剧潮流中居于正宗传承地位的叙事音乐剧的创作经验与思想。从Old man river,到What a beautiful morning,再到If I loved you,最后到Tradition,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代”给与我们的恩泽实在太多、太丰富。正是这里,孕藏着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最需要的专业智慧和创作思想。可惜它们被忽视了,被遗忘了,甚至被抛弃了。我们应拒绝经典音乐剧失忆。
 
 
结束例子:
 
新浪网帖:老汉我认为争论本身是有意义的,—这至少让我们看到,现实中存在的艺术生活不公平现象已经给公众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和伤害,而且人们对于艺术公平公正的渴求又是多么地强烈。
 
文硕视野:我觉得中国原创音乐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创作问题、作品问题,而不是演员问题。中国有很多很棒的音乐剧演员,只是很多人走的路子不对。像《电影之歌》承办单位老总杨健邀请李宗盛加盟时,李宗盛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找错人了吧。你看杨总说啥:就是要选一个没做过音乐剧的人,才没有框框;就是要做流行音乐,哪怕能做到像《猫》那样有一首歌曲流传都行。这些话可真是好说不好听,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音乐剧就是一个整合的艺术,一个成功的制作人必然是能把艺术性与市场性拿捏到最好处的优秀商人。作制片人难,作音乐剧制片人更难,作大投资、大明星音乐剧制作人,难上加难!

 
我心急呀!如果中国音乐剧界不能摆正态度,真正潜下心来认真研究被理所当然誉为正宗的美国叙事音乐剧,我还真为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前途担忧哟。
 
当然,我深知,我的探求起点—Broadway Musical Play,只是我视野中一个正确的冲刺位置,绝对不是要圈地为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