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孩子伤不起——红黄蓝亲子教育专家王晶解读“小孩打架”事件

(2011-08-01 18:22:22)
标签:

红黄蓝

亲子园

幼儿园

最牛小孩打架

教育专家

王晶

杂谈

分类: 新闻动态

我们的孩子伤不起

——红黄蓝亲子教育专 家王晶老师解读“小孩打架”事件

《史上最牛小孩打架》:视频中两个孩子拼命厮打在一起,拳打脚踢,镜头外的家长却在不断怂恿:“打他、踹他,站起来,接着打!””件是到揪心再到愤慨的过程,我们担心肢体严重冲突对孩子生理绝大多数的人看到这里,可能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揪心再到愤慨的过程,我们担心肢体严重冲突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我们更担心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冲击。透过男孩无助的哭喊、女孩“战胜”后却不知所措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打斗,我们的孩子伤不起呀!

谁在导演孩子一生的悲剧

如果说两个厮打的小孩是视频的主角,而那个躲在镜头背后的父亲就是这场惨剧的导演。父亲本意是为了“教育”孩子,他自认为通过这种“爸爸(小时候)就是这么打出来的”切身经历和经验来“训练”孩子,就能够使他们变得“坚强”,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能够下狠心、敢出手,直到打败对方为止。这种观念和做法很可能是他亲身经历并屡试不爽的验证。也正因为如此,遇到旁人的质疑,他才会依然自信满满,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姑娘(女儿)、这是我外甥。”

当大家质疑“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的时候,仔细想想:有多少父母不是以“我小时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又有多少父母不是以“这是我生的孩子,我想怎样教育就怎样教育,谁也管不着!”的借口来“爱”孩子。

这位父亲初衷是好的,害怕孩子将来受欺负,不惜用身体冲突来锻炼他、磨砺他,但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位父亲的行为给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面对人际冲突和利益冲突,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通过武力尝到甜头的孩子,这种观念和行为将会得到强化,并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中付诸行动,直到遇到比他(她)体力更强、下手更狠的人。这时,和过去的成功经历相比,他(她)会感到更大的挫折。这样的教育会造成“欺软怕硬”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不受欢迎,即便是“常胜将军”也会被排除在群体之外,小朋友们往往对他敬而远之,“不带你玩”会让孩子更加痛苦。

我们不知道因何在女孩“飞踹”失败,男孩爬起后试图反击,两个孩子情绪明显失控的时候,父亲一遍遍地“教导”:“打他,踹他,站起来,接着打!”一个人失去理智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今天只是拳脚相加,明天等到他们长大,可能就会用上身边的“武器”,伤害会变本加厉,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女孩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她的脸上没有得意和快乐,反而显得木然和不知所措,因为孩子在潜意识中知道,这不是一场体育竞赛,优胜者值得嘉奖和表扬。男孩失败了,在厮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运动不是很协调,并且在面对攻击时更倾向于采用比较回避的态度(大哭)。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身体,他的心灵也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因为没有得到近在咫尺亲人的保护,以后更会对他人失去信任。如果类似的经历较多,男孩很可能对强势的女孩采取回避和否定的态度,这会影响到他日后和女性的交往,甚至择偶。

孩子“动手”家长知多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0~12岁的儿童冲突性行为大多数是游戏,表现为反复的、重复的、但仍可继续见面的;少数会发展到欺负和格斗。多数家长是把孩子受欺负上升为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因此就有了两种极为冲突的心态:孩子被打——家长心疼;孩子打别人——家长内疚。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对孩子来说,是个绝佳的锻炼机会,从中他将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经历,建议家长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因为迟早有一天,孩子将脱离父母的双翼,去独自经历外界的风雨。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在12岁以前,孩子主要模仿家长及周围人的行为解决问题,12岁以后,孩子依据长期以来有意无意灌输的、形成的是非观念来作出判断。如果家长常使用争吵、冷战,甚至武力解决问题,不仅让孩子感到痛苦,产生偏差观念(连父母都是有敌意的,周围的人更是),更会让孩子有模仿不良行为的机会。而如果家长能够更多的采用沟通、协商、合作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正面影响。

“动手”行为在1岁左右就出现了。在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小朋友“动手”往往是在向抚养者、其他小朋友发出主动交往的信号。他们可能是想获得关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以为在和对方玩。比如,有很多妈妈反映孩子小时候有抓妈妈的头发、打大人的脸,还有本来玩得好好的,突然抓小朋友的现象。其实他们只是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发出交往邀请的方式。

2-4岁,幼儿“动手”是频率越来越高,在4岁达到顶峰。他们 “动手”,往往发生在是争夺玩具、在玩伴妨碍自己,或以为玩伴攻击自己的时候。

3-5岁,儿童“动手”行为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友好的方式解决冲突和争端,另一方面,从“动手”过渡到“动口”,即言语攻击,比如故意说气人的、难听的话、嘲笑、诽谤、取外号等。仍有小部分的儿童在学前总是用身体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儿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注。

在学龄前末期,孩子开始产生针对人的敌意性攻击行为,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敌意性攻击的比重会升高。在学龄期和青春期,“动手”这种外显的、容易被发现的攻击行为不断减少,男孩会采用难听的语言、恐吓、欺负、打斗等方式攻击他人,而女孩则隐蔽得多,通过排斥、不接纳、说坏话、散布谣言等方式攻击他人。

 

10-6岁儿童冲突引导关键词:说、轮、换、妥

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说、轮、换、妥

1、说:让孩子表达愤怒的情绪:“你抢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我想打你,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那样做!”

2、轮:如果两个孩子都在争抢一个秋千,请你的孩子与小朋友沟通:“你荡10下,我荡10下。”两个孩子交替进行,双方都没有损失。

3、换:交换手中的玩具,“用我的小汽车换你的小飞机。”双方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玩具。

4、妥:“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把我的给你一半。”让出自己的一部分给到对方。

26-12岁儿童冲突引导关键词:谈、变、泄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字来引导:

1. 谈。引导孩子聚焦问题,通过言语沟通、共同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2. 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同样一个诱发事件(A),由于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信念(B)不同,情绪和行为结果(C)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发生肢体冲撞,相信“这是在挑衅我,如果我不还以颜色,将来会被当成软柿子”的孩子和相信“他撞疼了我,可能是对我不满,也可能是不小心,让我来问一问”的孩子,应对措施肯定也不同的。观念源于父母的灌输和亲身经历,观念不都是正确的,积极而灵活的观念无疑会更有利于冲突的解决。

3. 泄。恐惧、烦躁、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容易使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下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此时,应引导孩子离开现场,通过哭泣、倾诉、奔跑,甚至打沙袋的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来。待情绪平复后再解决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采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恰当处理矛盾、冲突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在团队里学会合作,做一个热爱和平,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