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之表胜庵》试译注
(2012-02-28 22:36:59)
标签:
杂谈 |
原文:
炉峰石屋,为一金和尚结茅守土之地,后住锡柯桥融光寺。大父造表胜庵成,迎和尚还山住持。命余作启,启曰:“伏以丛林表胜,惭给孤之大地布金;天瓦安禅,冀宝掌自五天飞锡。重来石塔,戒长老特为东坡;悬契松枝,万回师却逢西向。去无作相,住亦随缘。伏惟九里山之精蓝,实是一金师之初地。偶听柯亭之竹笛,留滞人间;久虚石屋之烟霞,应超尘外。譬之孤天之鹤,尚眷旧枝;想彼弥空之云,亦归故岫。况兹胜域,宜兆异人,了住山之夙因,立开堂之新范。护门容虎,洗钵归龙。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风味;香来破腊,依然茅屋梅花。半月岩似与人猜,请大师试为标指;一片石正堪对语,听生公说到点头。敬藉山灵,愿同石隐。倘静念结远公之社,定不攒眉;若居心如康乐之流,自难开口。立返山中之驾,看回湖上之船,仰望慈悲,俯从大众。”
译文:
浙江绍兴城南九里山香炉峰石屋禅院,曾是一金大师构筑草庐居住的地方,后来一金大师搬到柯桥的融光寺驻锡。我祖父建成表胜庵后,准备迎一金大师重返此山寺担任寺院的住持。祖父特命我作书信邀请,书启是这样写的:“晚辈恭敬地禀告,已建成寺院名为表胜,只惭愧不能像给孤独园那样用黄金铺地;天瓦山房可供安静地打坐,希望大师像宝掌和尚一样云游四方后能来此栖息。当年戒弼长老重回西湖石塔住持,是为苏轼的深情厚意所感动;玄奘大师取经归国的宏愿感动得灵岩寺松枝东向,而万回大师却是西向,因为他要去万里之遥的安西探兄,他的诚心也感动天地,出现朝往夕回的奇迹。离去的时候弃绝众相不事造作;住下也是应众生之缘而施行教化。晚辈还要恭敬地禀告:九里山僧房精舍,实际上本是大师您初驻之地。大师偶然因为听到柯亭的悠扬笛声,而滞留在尘世间;石屋禅寺空有烟霞景致而无人观赏已很久,念此大师也该回山而跳出凡尘了吧?譬如天空中飞翔的孤鹤,尚且眷恋以前曾栖息过的树枝;想想那些漫天的云彩,也会回转到源出的故山。况且此等的幽美之境,正宜兆示高人的来临。正好了却曾住此山的前缘;又能在表胜庵树立开坛说法的新风范。您的功德像慧远大师一样,让猛虎来为您守护山门;您的修行如高僧涉公,能让神龙降临为您洗钵。早春时节您品题茗茶,仍然是当年您住持时清冽泉水的风味;岁末之际暗香浮动,依然是当年您茅庐边的梅花的疏影。此地也有法华天衣寺的泉中半月,请大师您试为标月指说破;此地也有虎丘山的灵石能与对话,正等您像生公一样对它们讲经说法使之频频点头。凭借此山之灵性,与灵石一同隐居。倘若您沉思默念要像慧远大师结白莲社那样来修行,那对我的邀请一定不会皱眉;我如果存心像谢灵运那样高攀您而结忘年之交,也难启齿向您请求。晚辈希望能看到大驾立刻还山,调转湖上您的行船,敬仰期望您大发慈悲,体恤众人的殷切相邀之情,入表胜庵作住持。
注释:
1、表胜庵:明 祁彪佳《越中园亭记》:“表胜,庵也。而列之园,则张肃之先生精舍在焉。山名九里,以越盛时笙歌闻于九里,故名。”
2、
3、石屋:禅院名。在绍兴九里村香炉峰西麓。
4、一金:僧人的法号。
5、结茅:编茅为屋。谓建造简陋的屋舍。
6、守土:犹居住。
7、住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 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大师﹞遂驻锡卓菴,名其地曰 龟洋 焉。”
8、柯桥:现在很有名啦。。。。不解释。
9、融光寺:前身系宋代古刹灵秘院,其寺址坐落在现柯桥融光桥西南,急水弄西岸,即今柯桥剧院及四周之地。宋僧智性于宋绍兴六年(1136年)建。明英宗正统12年(1447年)诏赐融光寺额,才正式称融光寺。
10、大父:张岱祖父张汝霖。
11、启:书启,信札。
12、伏以:表尊敬的谦词。
13、丛林:指寺院。
14、给孤:
给孤独长者,看中了祇园幽静雅致的环境,就想买来供养佛及比丘们。祇园主人祇陀太子戏谑要求说:“听说您的钱很多,如果您能以黄金铺地,随铺多少就卖多少给您。”给孤独长者前世曾为罗西多施主供养过去六佛,所以今生有很殊胜的福报,他可以看见地下的宝藏并且能加持土石变成黄金。给孤独长者依其福报,用黄金铺地,太子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还剩一块时,对他说:既然您买地供佛,剩下的地不用铺了,让我也供养佛吧。给孤独长者后来迎请天人在这块地上建了一座经堂,故此园名为祇树给孤独园(《金刚经释》)
15、天瓦:据《越中园亭记》,天瓦山房,在表胜庵下,背负绝壁。
16、安禅:即入定,打坐。
17、“冀宝掌”句:宝掌,中印度高僧。五天,五天竺,古印度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飞锡,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这里指僧人云游四方。
18、“戒长老”句:戒长老,名戒弼。北宋高僧。宋 苏轼《重请戒长老住石塔疏》:“大士未曾说法,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去无作相,住亦随缘。长老戒公,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本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作礼,重听白椎。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音。”
19、悬契松枝:谓诚心宏愿寄托于松枝。唐李亢《独异志》:唐初有僧玄奘往西域取经,一去十七年。始去之日,于齐州灵岩寺院,有松一本立于庭,奘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归,即此枝东向,使吾门人弟子知之。”及去,年年西指,约长数丈。一年忽东向指,门人弟子曰:“教主归矣。”乃西迎之。奘果还归,得佛经六百部。至今众谓之“摩顶松。”
20、万回:唐代高僧。其兄戌役于安西生死未卜,父母涕泣忧思不止。万回忽于一日前往安西探望兄长。早晨去,晚上就返回其家。告诉父母说兄长很好。还带来了其兄的亲笔信。万回的家到安西有万余里。因为其万里一日而回。故号曰万回。《神僧传》卷第七载。
21、去无作相,住亦随缘:宋 苏轼《重请戒长老住石塔疏》原句。无作相,无相无作,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随缘,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
22、伏惟: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表示希望,愿望。
23、精蓝:,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
24、柯亭:古地名。又名高迁亭 。在今绍兴市西南。以产良竹著名。 晋 伏滔《长笛赋序》:“初,邕 (蔡邕 )避难江南,宿于柯亭 。 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历代传之,以至于今。”
25、异人:高人,不寻常的人;这里指一金和尚。
26、了:完结,结束。
27、夙因:前世因缘;前世的根源。
28、开堂:佛教语。即开坛说法。特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时,开坛宣讲佛法。
29、护门容虎:疑为慧远大师典故;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门前的虎溪,如过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
30、洗钵归龙:疑为僧涉公典故。《晋书•僧涉传》: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虚静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
31、先春:早春。
32、寒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洌寒泉,食。” 晋 左思《招隐诗》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33、破腊:残腊,岁末。宋 梅尧臣《腊笋》诗:“破腊初挑箘,夸新欲比琼。”
34、半月岩:此处应指半月岩下半月泉。在绍兴法华山天衣寺下。 唐 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 。”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此泉( 半月泉)隐於岩下,虽月圆,池中只见其半,最为佳处。”
35、标指:即“标月指”。指示月之指,称为标月指。佛教将“真如”比喻为“月”,故对不知真如(月)者,以诸种法来说明(指)真如(月)实相。通常把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八万四千法门也称为“标月指”。对应前文“半月岩”与“半月泉”。
36、生公:东晋高僧竺道生。《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37、藉:借。
38、山灵:本指山神。这里应是说山的灵性。
39、静念:沉思默念。
40、远公之社:指白莲社。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故所创之社称“白莲社”,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41、攒眉:皱眉,表示不愉快。
42、康乐: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与慧远大师为忘年交。曾欲拜慧远为师而被拒绝。
43、仰望:敬仰期望
44、俯:旧时公文及书信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