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自足
(2011-03-08 15:50:37)
标签:
修行杂谈 |
分类: 破万卷——读书心得 |
最近的日子很充实,每天都在几本书之间游走,每天从晚上6点到凌晨2点是我的读书时间,一壶茶,几本书,就是我的全部支撑。众所周知,我有两个习惯,一个是不写读书笔记;一个是如果我没想明白这书究竟为什么读,即使这书在我眼前,我也不读。
今天的文章不能算做读书笔记,但是它绝对是从读书中体会的,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让自己铭记什么,而是认为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古人说:“理可顿悟,事必渐修”;意思是做事业的人,可能在瞬间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要真正成为那样的人,却要在磨练中积蓄力量,不断走向成熟。这就是《易经》中提到的:君子终日乾乾。明代曾经有一个牛人王阳明,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就是在自己被贬之后,在一个龙场的山洞里,凭借一本《周易》大悟“格物致知”,并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18岁的时候,确立自己“学为圣人”的人生目标,然后开始不断努力,先是试图通过儒家“格物”而成圣,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他面对竹子“格”了七天,却无可顿悟;于是其改修兵法,然后又修道家,以至于新婚之夜人们发现其失踪了,而他在却在道观里请教养生之说。在龙场悟道之前,他在儒释道之间徘徊了很久,可是他发现这些学说都无法解决他内心的痛苦,那就是“一方面自己被贬,生活穷困潦倒,心里担心家里人,另外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儒者的气节和责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通过三天三夜的读易,进而顿悟“吾性自足”。
“吾性自足”是以自我为价值标准的人生态度,即将价值评判的权力收归自我,合心与理而为一,这就摆脱了对环境的依赖,超越了生死福祸的纠缠与威胁。
现今职场中人,大多很难做到不在乎同僚的看法,不在乎老板的感受,很多时候人们在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可是事实上依然有很多同志尽管痛苦的去迎合了很多,但是依然牺牲了。你不是老板,你永远无法评价他的标准是什么,何况老板的标准是恒变的。作为一个员工你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然后努力工作即可,即使这个老板不欣赏,我想一定会有老板喜欢,不用为了别人的价值观活的那么累。
我们很多人总是在和别人比较,总是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不足,于是产生深深的焦虑,此时我们不如换个位置,想想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什么的样的生活自己就满足了。不用去跟别人比,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当你自己有了幸福的标准,你就不会跟别人比钱多少,车多好了。因为你要的是幸福地活着,而不是100套房,50辆车。幸福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也许算“吾性自足”的一部分吧!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成功我定义,这就是我的心得。